福王府后花园那处偏僻的地窖,在经历了最初的惶恐与混乱后,终于开始显露出一丝异于外界的、奇特的秩序与生机。
厚重的大门隔绝了洛阳城内的烧杀抢掠与末日狂欢,门内,一盏盏油灯和临时架起的火盆,驱散了阴冷与黑暗,将这片原本用于储藏冰块和杂物的空间,映照得如同一个与世隔绝的、充满烟火气的工匠作坊。
苏俊朗凭借刘宗敏亲口授予的“研制破京神器”这柄尚方宝剑,以及他之前积累的威信,以“需特殊材料”为名,向负责清点战利品的部门进行交涉,过程出乎意料地顺利。
毕竟,在刘宗敏乃至李自成眼中,那些不能直接兑换成粮食或武器的“破烂”——
诸如某些颜色古怪的矿石、密封的陶瓷罐装液体、发黄的旧书、奇形怪状的金属零件——
远不如真金白银来得实在。
既然苏军师需要,拿去便是,若能捣鼓出更厉害的杀人利器,岂不更好?
于是,一车车“特殊物资”被陆续运抵地窖门口。
其中有从王府工坊抄没来的各类金属锭(铜、铁、锡、铅)、上好的木料、大块的煤炭;
有从王府库房深处翻检出的、标注着古怪名称的矿物标本(如辰砂、硝石、硫磺晶簇、天然碱块);
甚至还有一些从投降官员或富商家中搜出的、被士兵视为无用之物的海外奇物,如几大玻璃瓶密封的“强水”(可能是稀硝酸或盐酸)、一些颜色鲜艳的矿物颜料、几卷绘制着奇异机械图形的羊皮纸。
这些在乱世中几乎无人问津的东西,此刻却成了苏俊朗眼中比黄金更珍贵的宝藏。
地窖内部,也被迅速改造。
工匠们利用运来的木料和废旧砖石,搭建起了简易的工作台、物料架和隔间。
铁匠炉和风箱在通风口附近架设起来,煤炭燃烧发出暗红的光和热量;
木工区堆放着待加工的木材,刨花和木屑的清香混合着煤烟味;
学者们则占据了一处相对干燥安静的角落,几张破旧的书桌拼凑在一起,上面堆满了文书、算筹和刚刚送来的各种“无用”书籍。
团队的雏形已然形成,但苏俊朗深知,绝不能好高骛远。
在这样一个朝不保夕的乱世,一个仓促拼凑的团队,必须有一个明确、务实且能快速见到成效的目标,才能凝聚人心,站稳脚跟。
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项技术作为突破口——
黑火药的改良与标准化生产。
选择火药,理由充分:首先,这是闯军目前消耗量巨大、且直接影响战斗力的核心军需品,研究成果容易获得上层的认可和支持,便于获取更多资源。
其次,火药技术相对成熟,门槛不高,便于让这支新团队进行磨合,积累协作经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个时代黑火药的生产极其粗放,威力不稳定,安全隐患大,改进空间巨大——
无论是原料提纯、配比优化,还是颗粒化工艺,都能带来质的提升。
在地窖中央,苏俊朗召集了所有核心成员,进行了一次简短的“项目启动会”。
他没有高谈阔论,而是直接切入主题。
“诸位,眼下外界纷乱,我等在此,首要之务是立稳脚跟,做出实绩。”
苏俊朗的声音平静而有力,目光扫过工匠、学者和学徒们或紧张或期待的面孔,
“我选定第一个课题,便是改良我等军中常用的火药。”
他拿起一小撮闯军目前使用的、粗糙不堪、颜色斑驳、甚至夹杂着碎石和木屑的黑火药样品,放在掌心:
“诸位请看,此等火药,威力参差不齐,易受潮,燃烧不充分,甚至时常炸膛伤及自身。
我等目标,便是要造出威力更强、更稳定、更安全的‘标准火药’!”
他随即宣布了详细的分工:
工匠组,由铁匠鲁大锤和木匠赵巧手牵头。
他们的任务是,根据苏俊朗提供的简易图纸和思路,打造和改进一套用于火药生产的专用工具设备。
包括:更高效、密封性更好的石质或铁质研磨器具,用于将硝石、硫磺、木炭分别研磨成极细的粉末;
大型的木制或铜制搅拌桶,配备手摇齿轮机构,实现均匀混合;
以及最关键的一套颗粒化装置——
利用带孔洞的铜板或硬木模具,将混合好的火药泥压制成大小均匀的颗粒,再经晾晒或低温烘干定型。
苏俊朗特别强调了设备的安全性要求,如隔离操作、避免金属碰撞火花等。
学者组,以赵弘文先生和周墨秀才为核心。
他们的任务更具理论性:一是精确计算和实验硝、硫、炭的最佳配比。
苏俊朗虽然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大致比例,但具体到原料纯度不同时,如何微调以达到最大威力,需要大量实验数据支撑。
二是研究土法提纯原料的工艺。
如何利用溶解、结晶、过滤等简单方法,提高硝石和硫磺的纯度,去除杂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