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如轻纱般缓缓地洒落在青玉台阶上,仿佛给整个台阶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在这静谧的时刻,素窈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广袖飘飘,她的衣袖间垂落着一条玄鸟纹宫绦,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摆动,宛如一只翩翩起舞的玄鸟。
当她走到青铜鼎前时,抬手轻轻叩响鼎身,清脆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这三声叩响,如同晨钟暮鼓,余音袅袅,久久不散。
就在这余音尚未消散之际,七十二峰的弟子们如训练有素的军队一般,齐刷刷地按剑半跪,动作整齐划一,没有丝毫的拖沓和犹豫。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重肃穆,仿佛是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守护者。
在祭坛的中央,一只鎏金剑匣正静静地放置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剑匣缓缓开启,露出了半截无锋木剑。这把木剑虽然没有真正的剑身,但它却是祖师佩剑的仿品,承载着无数的传说和故事。令人遗憾的是,当年的佩剑不知为何遗失了,只留下了这把仿品。
曹操想起素和给他们讲过的故事。战国末年,在燕赵两国的边境地区,有一位名叫欧冶真的铸剑大师。他以精湛的技艺和对铸剑的执着追求而闻名遐迩。
欧冶真听闻首阳山有一处铜矿,其铜质纯净,适合铸造绝世宝剑。于是,他毅然决定前往首阳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块传说中的铜母。
接下来的九年里,欧冶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铸剑的过程中。他日夜不停地锤打、磨砺、淬火,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
终于,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欧冶真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当他打开熔炉时,一道耀眼的光芒直冲云霄,雷雨骤然停歇,仿佛整个天地都为这把即将诞生的宝剑而惊叹。
就在这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七国的剑器竟然同时发出了清脆的鸣响,似乎在向这把新剑致敬。欧冶真深知,他所铸造的这把剑绝非凡品,于是将其命名为。
然而,欧冶真并没有被这把宝剑的光芒所迷惑。他目睹诸侯之间无休止的征伐和战乱,深感痛心。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剑断为三截。
他将锋利的剑尖赠给了农家,希望他们能够用这把剑来制止战争,保护百姓的安宁;他把剑身送给了墨家,希望他们能够用这把剑来守护城池,抵御外敌的侵略;而他自己,则留下了剑格,带着对和平的向往,悄然归隐山林。
逍遥派祖师凌虚子年少时家境贫寒,以牧羊为生。一日,他在山间放羊时,偶然间发现一只恶狼正扑向一只小羊。凌虚子见状,急忙挥舞手中牧笛,与恶狼展开搏斗。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凌虚子最终成功击退恶狼,但牧笛也在战斗中被恶狼咬断。
就在凌虚子为牧笛惋惜之际,他突然发现狼腹中有一道寒光闪烁。好奇的他将狼腹剖开,竟然发现了一把剑。这把剑虽然剑身残破不堪,但剑柄上却刻有一些奇怪的符文。
凌虚子对这把神秘的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开始研究剑柄上的符文。经过长时间的琢磨,他发现这些符文似乎蕴含着某种剑法的奥秘。于是,他决定以这把剑为基础,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剑法。
此后,凌虚子每天都会以牧笛代剑演习剑法,试图领悟其中的精要。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他整整练了三年,终于在某一天,他突然领悟到了《太乙分光剑谱》的精髓。
掌握了这套精妙的剑法后,凌虚子的剑术突飞猛进。为了检验自己的实力,他决定独上论剑崖,挑战各大门派的掌门。
在论剑崖上,凌虚子手持无锋木剑,面对另外七位德高望重的江湖前辈。一开始众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有的劝他赶紧走别白白丢了性命,有的不愿意和他比试觉得他不配,有的担心其中有诈不敢上前。只有一位,铁血堂堂主素来英勇无畏又求贤若渴,没说什么直接就上前迎战。没想到凌虚子的剑法如行云流水,每一招都蕴含着无尽的变化和威力,打败了铁血堂堂主。其他人见此也不由好奇起来,纷纷上前挑战。最终,凌虚子以其高超的剑术,连败七派掌门。
“也因此,我们逍遥派与铁血堂素来交好。”素和看向西北方说道。
每战胜一人,凌虚子便会取其佩剑碎片,嵌入一口青铜鼎中。这口青铜鼎上的七道断痕,至今仍呈北斗状排列,仿佛在诉说着当年那场惊世骇俗的论剑之战。
更令人惊奇的是,每逢雨夜,鼎中的水渍会显现出血色的剑诀。这些剑诀如同活物一般,在鼎中游走,仿佛是祖师凌虚子的剑气未散,仍在守护着逍遥派的剑法传承。
“每一代逍遥派弟子都对这口鼎充满敬畏,包括我在内都相信,只要能领悟到鼎中血色剑诀的奥秘,便能成为一代剑术大师。不过可惜,目前还没人能领悟,看你们未来的造化了。”
“那我们什么时候能见见那把剑啊?”
“等祭祖大典的时候,你们就能看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