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在场所有人都听得明明白白。
荆州,是谁的?
大家都清楚:
——刘备迟早要拿荆州。
——孙权迟早要抢荆州。
——现在两方都暂时不能动。
——真正决定荆州命运的,是曹家三子。
诸葛亮看面前的鲁肃,心中暗叹:
这江东使者,倒是诚意满满。
只是……天下局势,不会如此简单。
刘备给鲁肃斟满一杯茶:
“子敬,你回去告诉孙将军——
刘备愿与江东为友。”
两人目光交错,有种英雄惜英雄的味道。
数日后,鲁肃回到建业。
孙权迫不及待:
“刘备如何说?!”
鲁肃将刘备的信呈上。
孙权展开一看:
——言辞恳切,但极谨慎。
——愿结盟,但不谈具体军事。
——不承诺不取荆州,也不承诺与曹氏开战。
孙权看完,沉声道:
“刘备……是在两边都想要。”
鲁肃叹息:“主公,不怪玄德。他局势未稳,不能轻许重诺。
不过此诚意已算不少了,比我预料的更谨慎,也更聪明。”
孙权忽然笑了:“子敬,你知道吗?
荆州难攻,刘备难捉,曹家难撼……
这些都让我头疼。”
他将信折起,轻轻敲在桌上:“但这天下啊——
是乱局,也正是好局。”
他抬眼,眼眸明亮:
“既然不能压倒任何一方,那就让他们互相牵制。
江东——永远不能让曹、刘二家全都安稳。”
鲁肃心中一凛。
孙权缓缓说出下一步计划:“既然刘备愿联,我便与之联。
既然他藏心,我便留心。
待时局再动……
我们江东,才有机会。”
建业这年的冬天比往年冷。
江水翻卷着白浪,撞击城下的磐石,像是在预示天下将有难测之事。
孙权披着紫貂大氅,站在吴郡太守府的后园中。
夜色深沉,灯火隔着覆着霜的纸窗,成一块一块的金色。
鲁肃在屋内等着,顾雍、张昭、吕蒙皆在。
孙权听着风声,沉吟良久。
鲁肃轻轻道:
“主公,刘备那边的态度虽未尽露,但愿交好。若想结盟,须有正式文书,方能使徐州安心。”
孙权并未立刻答,反问一句:
“子敬,你说我如今给刘备盟书……是示弱,还是示强?”
这句话,把屋内的人都问静了。
顾雍先行一步:
“示强。徐州虽得地不久,根基未稳。主公主动结盟,是以大者安小者。”
张昭却摇头:
“示弱。盟事由天子、丞相发,非诸侯自行其是。孙将军您既有江东之地,不宜对刘备过谦,否则失大国之体。”
孙权看向鲁肃:“子敬,你怎么看?”
鲁肃沉声:
“主公——此举不论示弱示强,
唯有一事重要:保江东无祸。
刘备在徐州,背靠魏国,面临荆州。
若我们不主动示好,他未来南下,主公更难制。”
吕蒙补上一句:“刘备此人,温厚守礼,但不是没野心。若不先稳住他,等他得荆州……就难谈了。”
孙权听到这句话,指尖轻轻敲着椅扶手。
片刻,他拿起案几上的狼毫,沉声:
“——取纸。我来写。”
灯火之下。
孙权铺开雪绢,落笔如行军。
每一字都带着江东主公的谨慎、算计与真诚。
盟书并非公文,而是介于书信与盟誓之间。
其意有三:愿交好、谨守界、互不侵犯。
玄德使君:
江表孙权,谨奉此书。
山河动荡,民不聊生,
吾与使君,同为汉室之臣,
皆愿保天下之安,不忍再见干戈遍野。
徐州新定,江东亦百端未息,
然二州相望,若起争端,则百姓受苦。
吾心不忍。
今鲁肃子敬奉命来观徐州之治,
见贵地军纪严整、民风复兴,
甚慰人心。
吾愿与使君为邻为友,
互不侵犯,共守长江。
若北方动荡,吾愿并肩使君,
共保汉室宗庙香火绵延。
愿以此书为证,
江东不南侵徐州,徐州不北袭江东。
水陆通商,军民互不骚扰。
使君若允,则二州可结二十年和平。若将来大事所需,可再商之。
愿此来往,成两地百姓之福。
孙权谨书。
写完后,孙权搁笔,看着那行字,心中五味杂陈。
顾雍上前:“主公,此书既不失体,也不失诚,可。”
张昭拱手:“既有子敬从旁,可保礼节。”
鲁肃深吸一口气,看着那张盟书:
“主公,这是江东未来的根基。”
孙权淡淡道:“送去吧。”
十日后,徐州。
刘备、诸葛亮、法正在府中议事。
守门军士飞奔而来:
“主公,江东送来使节。鲁肃子敬求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