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打量着李由,见他年约四十,面容清瘦,目光沉稳,便随口问道:“李爱卿姓李,可是陇西本地人士?”
李由连忙躬身回答:“回陛下,臣确是陇西李氏子弟,世代居住于此。”
陈东点了点头:“嗯,难怪。此地胡风颇盛,若非熟悉本地情势、素有威望的本地大族,恐怕也难以镇得住场面。”这话语中带着几分认可。
李由连称不敢。
在一众官员的簇拥下,陈东走出了车站,开始在兰州城内巡看。得益于朝廷大力推行的商路开放政策,兰州作为通往西域的重要枢纽,城内颇为繁华。
街道上商铺林立,往来行人如织,其中不乏许多来自中亚的商人。这些人大多戴着各式各样的头巾,穿着迥异于汉人的袍服,牵着驮满货物的骆驼,口中说着听不懂的语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彰显着此地的繁荣与开放。
陈东的目光扫过那些人群中蒙着黑色或棕色面纱,只露出一双眼睛的胡人女子时,他的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起来,脸上掠过一丝明显的不悦。他没有立刻说什么,但眼神中已多了几分深思。
巡看完毕,众人来到了兰州州府衙门。在布置庄重的大堂内落座后,陈东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他看向李由,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迫感:“李爱卿,方才朕在街上,见到不少女子以布蒙面,可是本地习俗?那些人,是我大明子民吗?”
李由心中一紧,知道陛下注意到了此事,连忙起身回禀:“回陛下,那些确是自前唐、前宋时期便陆续迁入,并已编户入籍的胡人后裔。他们世代居住于此,大多以经商、畜牧为生。只是……只是其族群笃信‘真主’,其教义规定女子需遮蔽面容,以示贞洁,此乃其风俗,沿袭已久。”
陈东听完,脸色骤然沉了下来。他猛地抬手,重重一拍身旁的黄花梨木茶几,发出“砰”的一声巨响,震得桌上的茶碗都跳了一下。堂内众臣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吓了一跳,纷纷屏住呼吸,垂首肃立。
“哼!”陈东冷哼一声,声音中带着怒意,“藏头露尾,连脸都不敢露!若是他日作奸犯科,官府如何辨认缉拿?此等行径,简直是视我大明王法如无物!”
他站起身,在大堂内踱了两步,脑海中浮现的是另一个时空里,那些因极端教义而冲突不断、战火纷飞的地区。
这种具有强烈排他性和扩张性的意识形态,其潜在危害远比此时相对温和的基督教要大得多。它要求信徒绝对忠诚于教法而非国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根深蒂固。他绝不允许自己治下的大明,未来重蹈“五胡乱华”的覆辙,更不容许这种不稳定的因素在帝国腹地滋生蔓延。
陈东停下脚步,目光如电,扫过堂下噤若寒蝉的众臣,声音斩钉截铁,带着浩大的帝王意志:“此等胡人信仰,规矩森严,排外性极强,实乃祸乱之源,与我大明兼容并包、教化万民之宗旨背道而驰!其教义,不合天道,不附王化!”
陈东深吸一口气,朗声下达旨意:“传朕旨意!自即日起,凡我大明境内,所有信奉此‘真主’之胡人,无论男女,严禁在公共场合遮蔽面容!尤其是女子,不得蒙面!信仰真主之人,不得 以教义迫害妇女,
此令,由各州县官府即刻张榜公布,严加执行!给其三个月期限适应、更改。三个月后,若有再敢蒙面者,初犯杖责,示众三日;再犯,罚没家产,流放千里;若屡教不改,第三次依旧蒙面者……”
陈东眼中寒光一闪,吐出了冰冷的四个字:“问斩,弃市!”
顿了顿,陈东补充道:“告诉他们,朕的旨意很简单——留面,不留头!让他们自己选!”
李由闻言,心头剧震,额头瞬间渗出了冷汗。陛下此举,虽未直接取缔其信仰,但这“去面纱令”无疑是直接挑战其核心教规,其引发的震荡恐怕不会小。
这让他想起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不过,相比那几次大规模的武力灭佛,陛下此番手段,似乎还留有余地,并未直接强迫其改变信仰,而是以王法和强权,强行扭转其部分风俗。
以大明朝如今鼎盛的国力和强大的军力,若真想强行推行,这些胡人根本无力反抗。
堂内其他官员也被皇帝这突如其来的严厉旨意惊住了,但看着陛下那决绝的神色,无人敢出言反对。短暂的寂静后,以李由为首,众臣纷纷躬身作揖,齐声应道:
“臣等遵旨!”
甘肃官场的动作,因皇帝陛下亲临而变得前所未有的迅捷。布政使李由在接到圣旨的当晚,便亲自坐镇官署,督促麾下书吏连夜赶工。刻版、刷印、装订……官署内灯火通明,人影穿梭,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厚厚一沓加盖着甘肃布政使司大印的告示终于准备完毕。
李由揉了揉布满血丝的双眼,声音沙哑,对肃立堂下的各级官员道:“即刻以八百里加急,将陛下旨意发往各府、州、县!陛下此刻就在兰州看着,谁若敢拖延懈怠,办事不力,就不仅仅是丢官去职,恐怕项上人头都难保!都听清楚了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