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书看着手中的账本,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这账本是他打破困境的关键,但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不仅无法实现理想,还可能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盟友们,说道:“各位大人,接下来的路会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走下去。我们要精心策划,给那些权贵致命一击,同时也要让陛下看到我们的忠心。”盟友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透着坚定。洪书深吸一口气,仿佛已经做好了迎接更大挑战的准备。
然而,就在洪书与盟友们紧锣密鼓地商讨计划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秘密联络点的宁静。一名侍卫匆忙闯入,单膝跪地,神色慌张地禀报道:“大人,大事不好!边境传来急报,外敌突然入侵,已突破我方第一道防线,正向内境快速推进!”
洪书心中一凛,与盟友们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了震惊与忧虑。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瞬间打乱了他们原本的计划。洪书迅速站起身来,脑海中飞速思索着应对之策。他深知,边境危机关乎国家存亡,容不得丝毫耽搁。
此时,皇宫内亦是一片慌乱。皇帝在寝宫内来回踱步,脸上满是焦虑之色。太监们进进出出,传递着各方急报。皇帝猛地停下脚步,大声下令:“速传各位大臣到朝堂议事!”
不多时,大臣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神色匆匆地步入朝堂。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担忧。
洪书随着人流进入朝堂,他敏锐地观察着周围大臣们的表情,心中暗自思忖着局势。只见皇帝一脸阴沉地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众人,声音低沉而威严地说道:“边境战事紧急,外敌来势汹汹,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一时间,朝堂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片刻后,一位年迈的大臣颤颤巍巍地走出队列,躬身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立刻调遣附近州县的驻军前往边境增援,同时征调粮草,确保前线供给。”
其他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然而,另一位年轻的大臣却皱着眉头说道:“陛下,附近州县的驻军兵力有限,且仓促调遣,恐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依臣之见,应从京城附近的精锐部队中抽调一部分,由经验丰富的将领率领,火速驰援边境。”
大臣们就此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洪书静静地听着众人的发言,心中渐渐有了主意。他深知,这是一个重新获得皇帝信任和权力的绝佳机会,如果能在此次边境危机中有所作为,或许就能打破当前的困境,继续推进自己的改革大业。
待大臣们的争论稍歇,洪书深吸一口气,走出队列,跪地奏道:“陛下,臣有话要说。”皇帝的目光落在洪书身上,微微皱眉,说道:“洪爱卿,你有何见解?”
洪书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皇帝,说道:“陛下,此次边境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臣愿主动请缨,前往边境,为抵御外敌贡献自己的力量。臣虽不才,但凭借这些时日对局势的了解,以及对兵法谋略的研习,自信能为陛下分忧解难。”
此言一出,朝堂内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投来惊讶的目光,有的面露怀疑之色,有的则小声议论起来。毕竟,洪书此前虽有一些作为,但多是在宫廷内部事务上,如今要奔赴前线,指挥作战,实在让人难以放心。
皇帝也面露犹豫之色,他看着洪书,心中暗自思忖。一方面,他欣赏洪书的勇气和主动请缨的决心;另一方面,又担心洪书并无实战经验,贸然让他前往边境,万一贻误战机,后果不堪设想。
洪书似乎看出了皇帝的顾虑,继续说道:“陛下,臣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臣愿立下军令状。若不能击退外敌,臣甘愿受罚。且臣在暗中已培养了一批可用之才,他们对军事也颇有见解,定能助臣一臂之力。”
皇帝陷入了沉思,朝堂内再次安静下来,众人都在等待着皇帝的决定。洪书跪在地上,心中默默祈祷着皇帝能够答应他的请求。他知道,这是他实现理想的关键一步,绝不能错过。
许久,皇帝缓缓开口道:“洪爱卿,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考虑考虑。你先起身吧。”洪书心中一紧,但还是恭敬地谢恩起身。他明白,皇帝的态度虽未明确,但至少没有当场拒绝,这便还有机会。
随着皇帝一声“退朝”,大臣们陆续走出朝堂。洪书心事重重地走在最后,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他必须想办法让皇帝相信自己的能力,争取到这个出征的机会。
回到府邸,洪书立刻召集自己培养的人才,将朝堂上的情况详细告知他们。众人听后,纷纷表示愿意全力支持洪书。
“大人,您放心,我们一定竭尽所能,协助大人完成此次任务。”一个年轻人坚定地说道。
洪书点了点头,说道:“好,如今我们时间紧迫,必须尽快制定出一套详细的作战计划。大家各抒己见,说说你们的想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