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丫小心翼翼地操控着炉火,根据“温度计”和“灵力感应器”的反馈,极其精细地调整着火力大小。她发现,采用湿颗粒炼制,炉内灵力的波动确实平稳了许多,不再像以往那样,时常出现剧烈的、难以掌控的灵气涡流。
时间一点点过去,丹炉内传来淡淡的药香,逐渐变得浓郁。韩小丫不敢有丝毫松懈,神识如同最精密的网,笼罩着丹炉,感知着内部每一丝细微的变化。
当炉内温度达到某个临界点,药香骤然内敛,一股圆融的丹气隐隐生成!
韩小丫眼中精光一闪,手法娴熟地打出收丹法诀。
炉盖开启,一股更加精纯的药香弥漫开来。只见炉底躺着十二颗龙眼大小、色泽金黄、表面光滑圆润的丹药!正是黄龙丹!
一炉十二粒,满丹!而且颗颗饱满,丹气充盈!
韩小丫强压下心中的激动,仔细清点。十二粒丹药中,有九粒品质上乘,三粒稍次,但无一废丹!
成丹率,十成!即便扣除那三粒次品,优质成丹率也达到了七成五!
这个结果,让她自己都感到有些难以置信。她深吸一口气,平复心绪,并未就此满足。她知道,一次成功或许有运气成分,必须经过多次验证,才能确定这种方法是否真的稳定可靠。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韩小丫几乎足不出户,全身心投入到黄龙丹的改良炼制中。她反复试验,不断微调着制粒时的加水量、揉搓力度,以及炼丹过程中,投药时机、火力控制的各个细节。
每一次炼制,她都如同最初那次般专注,并且增加了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记录。
她取出一枚空白的玉简,专门用于记录每一次炼丹的详细参数:
“凡历十九年七月初三,第三炉。主药黄精芝粉三两,玉髓芝粉二两五钱……制粒用水一两二钱,揉搓三百六十次……投药分三批,第一批炉温‘六十二度’,灵压指针偏东三刻;第二批炉温‘七十五度’,灵压指针偏东五刻;第三批炉温‘八十八度’,灵压指针回至东一刻半……融药阶段,稳火,温度维持‘九十五度’至‘一百零五度’区间,灵压指针于东二刻至东四刻间微幅波动,历时两炷香……凝丹时刻,炉温‘一百一十八度’,灵压指针骤摆后定于中线,药香内敛……成丹十一粒,优八,次三。”
她事无巨细,将能够观察和量化的数据尽数记录。温度、灵压(通过指针偏转角度估算)、时间、乃至药粉重量、加水量、操作次数,都成为了她分析成败的依据。
大量的试验数据逐渐积累。她发现,采用制粒法后,黄龙丹的成丹率确实稳定在了一个惊人的高度——七成到八成之间!远非古法炼制可比。
而成功率的提高,原因也逐渐清晰:
其一,便是那“制粒”过程。将主药预先制成湿颗粒,不仅使得主药内部混合均匀,更关键的是,在后续与辅药混合时,颗粒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有效避免了不同密度、不同属性的药粉在搬运、投料过程中因震动、气流而产生的“分层”现象。这使得最终投入丹炉的每一份材料,其内部成分比例都高度一致,为后续的均匀受热和药力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二,便是那极其耗费心神的“混匀”工艺。等量递增法确保了微量成分也能分布到每一颗主药颗粒上,避免了因局部药力过强或过弱导致的炼制失败。这使得炉内各处的药力反应能够同步进行,大大减少了因融合不均而产生的杂质和丹毒。
其三,湿颗粒在炉内受热时,水分的缓慢蒸发带走部分狂暴火力,起到了类似“缓冲”的作用,使得炉内温度变化和灵力波动都更为平缓,给了炼丹师更多的反应和调控时间。
这三点结合,才造就了这远超常理的成丹率。
韩小丫看着玉简中记录的一条条成功参数,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这不仅意味着她找到了一条稳定的财路,更代表着她对炼丹之道的理解,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从依赖经验和模糊感知,转向了追求量化、可控和可复现。
她将最新一炉炼制出的、品质最佳的八粒黄龙丹装入玉瓶,对一旁早已看得目瞪口呆的萧翠儿笑道:“走吧,翠儿。是时候去坊市,检验一下我们这‘改良黄龙丹’的价值了。”
喜欢凡人知命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凡人知命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