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深入山林与神秘邂逅
晨光尚未穿透远月学院上空的薄雾,料理研究室的灯光却已亮了许久。一色慧、田所惠与刘晓燕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摊开的地图边缘已被指尖摩挲得微微起毛,旁边堆叠的装备箱正散发着新布料与金属配件的混合气息——这是他们为探寻“幻梦菇”所做的最后筹备。
一色慧指尖划过登山装备清单,每一项都经过反复核对。他通过学院野外生存部的导师,调来的不仅是基础装备:那双高帮登山靴鞋底镶嵌着六组防滑钢钉,靴筒内侧缝着防风绒,能抵御深山清晨的寒霜;冲锋衣的面料是特制的防水透气材质,袖口和下摆处的魔术贴可根据身形调节松紧,连口袋都做了防泼水处理,避免地图或急救药品受潮。急救箱里更是细致,除了常见的止血带、消毒棉片,还额外准备了针对毒虫叮咬的抗组胺药膏,以及应对突发扭伤的冷敷凝胶。“深山里环境复杂,多做一点准备,就能少一分风险。”他将装备逐一分类打包,动作利落而沉稳。
田所惠则在料理台旁忙碌,空气中弥漫着米饭与新鲜食材的香气。她选用的是颗粒饱满的越光米,蒸熟后拌入用昆布高汤熬煮的酱汁,再包入不同馅料:有将青花鱼用盐和柠檬汁腌制后煎至金黄的鱼松馅,咬开能尝到海洋的鲜;也有把胡萝卜、香菇、牛蒡切成细丁,用芝麻油翻炒出香的蔬菜馅,清爽又解腻。每个饭团都被她捏成紧实的三角形,外层裹上一层烤海苔,既能锁住水分,又能增加口感层次。除此之外,她还准备了密封的热汤罐头——里面是用鸡骨和玉米慢炖四小时的浓汤,只需倒入保温壶中,就能在登山途中喝到温热的汤品,补充体力。“登山会消耗很多能量,这些料理既要方便携带,又得保证营养。”她将饭团和罐头小心翼翼地放进保温饭盒,脸上带着认真的神情。
刘晓燕面前的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的马克笔标注着路线。她查阅了近十年的深山气候数据,以及当地林业部门记录的植被分布,最终选定了一条从山脚东侧出发,途经溪流、针叶林,最终抵达云雾带下方的路线。“‘幻梦菇’喜阴喜湿,通常生长在腐殖质丰富的阔叶树下,而且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她指着地图上用绿色圆圈标记的区域,“这个地方海拔在一千二百米左右,常年有云雾笼罩,温度和湿度都符合‘幻梦菇’的生长条件,找到它的概率最大。”为了防止迷路,她还在手机里下载了离线地图,同时准备了纸质地图的备份,甚至在关键岔路口的位置,提前画好了简易示意图。
出发当天,天刚蒙蒙亮,东方的天际线泛起一抹淡淡的鱼肚白。三人背着沉重的行囊在学院门口集合,背包的肩带都做了减压处理,可装满装备和料理后,依旧沉甸甸的。一色慧身着深蓝色冲锋衣,拉链拉到胸口,露出里面的灰色速干衣,他将登山杖调整到合适的长度,握在手中,身姿挺拔如松,眼神里没有丝毫犹豫,只有对此次行程的坚定。田所惠穿着粉色的防风外套,领口处别着一个小小的草莓徽章,那是她第一次参加料理比赛时获得的纪念品,扎着的马尾辫用黑色皮筋紧紧束起,脸颊因为些许紧张而泛着淡淡的红晕,但眼神里却藏着期待,不时低头检查背包里的料理是否完好。刘晓燕则一身黑色劲装,裤子是多口袋设计,方便放置工具,红色短发在清晨的微风中微微飘动,她手中紧紧攥着地图,指腹在标注好的路线上反复摩挲,仿佛已经提前在脑海中走过了一遍行程,整个人透着一股干劲十足的模样。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窗外的景色逐渐从城市的高楼变成了郊外的田野,再到连绵的山林。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他们终于抵达了深山脚下。推开车门,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泥土和树叶的气息。抬头望去,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像是一幅水墨画在天际铺开,山顶被厚重的云雾包裹,若隐若现,仿佛藏着无数秘密。山脚下的树木粗壮挺拔,树干上覆盖着青苔,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整个山林安静得只剩下鸟鸣和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宛如一座神秘的绿色迷宫,等待着他们去探索。
三人整理好背包,开始沿着崎岖的小路向上攀登。起初的路还算平缓,但越往上走,路况越发艰难。小路两旁长满了荆棘,尖锐的刺不时勾住他们的冲锋衣,需要用随身携带的刀具小心翼翼地劈开挡路的枝叶。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落叶,踩上去松软无比,稍不留意就会滑倒。走了大约一个小时,刘晓燕率先放慢了脚步,她靠在一棵大树旁,大口喘着粗气,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衣领。她抬手擦了擦汗水,声音带着一丝疲惫:“这山里的路比想象中还要难走,才走了这么一会儿,就觉得腿像灌了铅一样。”
田所惠也停下脚步,双手撑着膝盖,呼吸有些急促,脸颊涨得通红。但她很快直起身,眼神坚定地看着前方:“没关系,再难我们也要找到‘幻梦菇’。老师说过,‘幻梦菇’是解开‘食之秘宝’的关键之一,要是找不到它,不仅远月学院的荣誉会受损,料理界可能也会陷入危机,我们不能放弃。”她说着,从背包里拿出一瓶水,递给刘晓燕,又给自己拧开一瓶,小口喝了起来,补充水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