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眼睛瞬间亮了,握着解长贵的手,语气里满是激动:“解叔,谢谢您!我一定好好学!”
从那天起,交流中心的操作间里,每天天不亮就亮起了灯。李浩和解长贵的身影,成了操作间里最固定的风景。
每天清晨五点,李浩就准时出现在交流中心的食材储藏室。解长贵已经在那里等着了,面前摆着几个竹篮,里面装着当天要用到的食材。第一天学的是挑选鸡胸肉,解长贵拿起两块鸡胸肉放在桌上,一块颜色偏粉,肉质有些松散;另一块颜色鲜红,纹理清晰,捏起来紧实有弹性。
“选鸡胸肉,要挑这种颜色鲜红、肉质紧实的。”解长贵指着那块好的鸡胸肉,“最好是当天现杀的三黄鸡,这种鸡的鸡胸肉嫩而不柴,剁出来的泥细腻。如果是冷冻过的,肉质会散,炒出来的‘雪花鸡淖’容易结块。”
他让李浩拿起两块鸡胸肉对比着摸:“你试试,好的鸡胸肉摸起来有弹性,按压后能很快恢复;不好的摸起来发黏,还可能有腥味。”
李浩跟着解长贵的话做,指尖触碰着两块鸡胸肉,果然感觉到了差别。“原来选食材还有这么多讲究。”他忍不住感叹。
“这只是开始。”解长贵笑着说,“接下来教你剁鸡肉泥。这步最关键,泥剁得细不细,直接影响口感。”
两人来到操作台前,解长贵把鸡胸肉放在案板上,先用刀把鸡胸肉切成薄片——切片时刀要快,力度要均匀,片的厚度要控制在两毫米左右。“切片的时候,要顺着鸡肉的纹理切,这样后面剁泥的时候不容易散。”他一边切,一边讲解,“切完片,再切成细丝,丝要细得像头发丝一样,这样剁出来的泥才够细。”
李浩跟着学,拿起刀小心翼翼地切着。刚开始,他切的片有厚有薄,丝也粗细不一,解长贵就在旁边耐心指导,告诉他握刀的姿势、用力的技巧。练了一个小时,李浩切的丝终于均匀了些,解长贵才点点头:“可以开始剁泥了。剁的时候,要先把肉丝铺在案板上,用刀背轻轻捶打,把肉丝捶松,然后再用刀刃剁。”
他拿起刀,示范着剁泥的动作:“剁的时候,刀要垂直落下,力度要轻,频率要快,还要时不时往肉丝上撒点清水,防止肉质变干。如果太干,剁出来的泥会结块;太湿,又会影响后续的口感。”
李浩学着解长贵的样子剁泥,刚开始手腕酸得厉害,剁出来的泥还有小颗粒。解长贵没催他,只是在旁边提醒:“别急,慢慢来,手腕要放松,用巧劲,不是用蛮力。”
就这样,李浩练了整整三天,才终于剁出了细腻无颗粒的鸡肉泥。当他把剁好的鸡肉泥放在白瓷碗里,看着那碗泛着淡淡粉色、细腻如脂的肉泥时,心里满是成就感。
接下来学的是调配蛋清和淀粉的比例。解长贵拿出三个小碗,分别打入一个蛋清,然后在每个碗里加入不同量的淀粉——第一个碗加一勺,第二个碗加两勺,第三个碗加三勺。“‘雪花鸡淖’的蛋清和淀粉比例很关键,蛋清太多,炒出来会太稀,挂不住勺;淀粉太多,会太稠,口感发黏。”
他把三个碗里的蛋清淀粉液分别倒入鸡肉泥中,用筷子顺时针搅拌。“搅拌的时候,要顺着一个方向,这样能让鸡肉泥和蛋清淀粉液充分融合,还能裹住空气,炒出来更蓬松。”解长贵一边搅拌,一边讲解,“你看,这个加一勺淀粉的,搅拌后肉泥细腻,流动性好;加两勺的,稍微稠一点;加三勺的,已经成团了,明显太稠。咱们做‘雪花鸡淖’,一般是一个蛋清配一勺半淀粉,这个比例最合适。”
李浩跟着解长贵的步骤,一边搅拌,一边感受肉泥的状态。“原来比例差一点,差别这么大。”他忍不住说。
“华夏料理就是这样,看似没有精确的计量,实则藏着千锤百炼的经验。”解长贵说,“你爷爷的食谱里没写具体的克数,是因为他凭手感就能知道比例对不对,这就是经验。以后你做的次数多了,也能做到。”
除了食材处理和调配比例,火候把控更是重点。第四天,两人开始试炒“雪花鸡淖”。解长贵把炒锅放在火上,先将锅烧热,然后倒入少量猪油。“炒‘雪花鸡淖’要用猪油,猪油香,能让菜的口感更醇厚。”他一边转动炒锅,让猪油均匀地裹在锅壁上,一边说,“锅要热透,但火不能太大,要用小火,像守着一堆刚点燃的炭火,火太旺会炒老,火太小又炒不熟。”
等猪油融化,微微泛起热气时,解长贵把调好的鸡肉泥倒入锅中,用铲子轻轻推动。“炒的时候,铲子要顺着一个方向推,动作要轻,不能用力翻炒,不然会把肉泥炒散。”他的动作很轻柔,铲子在锅里慢慢推动,鸡肉泥渐渐从粉色变成雪白,像一朵慢慢绽放的雪花。
“你看,现在肉泥已经成型了,要沿着锅边淋一点高汤。”解长贵拿起旁边的高汤碗,沿着锅边淋了一圈,“高汤能增加鲜味,还能让‘雪花鸡淖’更顺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