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落在政事厅的长案上,映出那本摊开的密室原件边缘一道细小的折痕。李文的目光停在那处,没有移开。
他抬起手,示意文书官将三份誊录稿并排铺开。陈姓老吏站在一旁,双手垂下,指节微微发白,却仍挺直脊背。其余两位誊录官低头不语,手中握着各自的抄本。
“你昨夜看到的底稿,”李文终于开口,声音不高,“是什么模样?”
老吏喉头滚动了一下:“封面是旧黄麻纸,右上角盖了三方批注印——礼部、军议司、巡防司各一枚。我亲手接过,放在案头,开始誊写。”
李守诚翻动手中的流转日志,眉头紧锁:“按记录,昨夜辰时前,底稿由守夜侍卫从密室取出,交至誊录房。两名侍卫皆在册可查,交接时未见异常。”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李文指向其中一份誊录稿上的两处修改,“若只是笔误,为何偏偏错在这两条?一条削弱否决效力,一条转移审查权。两者皆动摇盟约根基。”
厅内无人接话。
“我去查了昨夜值守的小吏。”李守诚合上簿册,“负责递送底稿的那人,半个时辰前被人发现倒在偏院井边,人事不知。身上无伤,脉象虚浮,像是中了迷药。”
李文点头:“有人趁交接混乱,换走了真正的底稿,塞入伪造版本。等原稿被取回密室,假的那一份已在誊录案台停留足够久。”
他说完,转向三位誊录官:“你们之中,只有一人抄了错误内容。这说明什么?不是所有人都看错了,而是只有一个人,看到了被调包后的版本。”
老吏猛地抬头:“我……我没有说谎!”
“我相信你。”李文看着他,“你三十年执笔,从未出过差错。正因如此,才会被选中作为目标——你的‘可靠’,成了别人作伪的掩护。”
话音落下,厅内气氛微松。
李文随即起身,走到浑天仪前,指尖轻触星图投影。光纹流转,显现出诸国疆域与气运通道分布。“现在我们面对的,不只是一个被改动的条款,而是一个试图瓦解信任的人。他不要战争,只要怀疑。只要今日我们签下一个有瑕疵的盟约,明日就会有十个国家互相提防。”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所以,我们必须重新确认每一条文字的意义,不是为了追究谁的责任,而是为了让所有人知道——这份盟约,不容篡改。”
赤奴站起身,走到厅中空地:“那就重来一遍。哪几条有问题,一条条说清楚。”
“第十三条第三款。”李文翻开原件,“原文为:任一方反对,调令即刻停止,七日内召开评议会。这是为了确保任何军事行动都不能绕过集体决策。而错误版本改为‘提出异议’,意味着可以先执行、再争论。战场上,七日足以让一支军队深入敌境,造成既成事实。”
一名诸侯代表皱眉:“可若每次反对都立刻停令,岂非容易被恶意阻挠?”
“所以设有七日评议期。”李文答,“恶意反对者,将在评议会上暴露意图,接受问责。但若连即时叫停的权利都没有,那就是把刀交给少数人,让多数人只能看着流血。”
那人沉默片刻,缓缓点头。
“第十六条呢?”另一人问。
“原本规定,气运通道背景核查由长安巡防司统一执行。”李文道,“这是为了防止各国借通道输送罪犯、细作,甚至逃亡将领。如今改成‘派出国自行审查’,等于放任自管。一旦出事,追责困难,牵连无辜。”
“但我们也有主权考量。”一位年长使者低声道,“贵方统管核查,是否权力过大?”
李文稍作思忖:“我可以退一步——各国先行初审,提供名单与履历,巡防司进行复核。若有疑点,可要求补充材料或面谈。监督权仍在中央,执行权归地方。如何?”
堂下议论声渐起。
片刻后,陇西派代表开口:“若如此安排,我方可接受。”
江东使者也颔首:“加上复核机制,也算平衡。”
李文看向李守诚:“叔祖以为?”
李守诚抚须:“稳妥。既能防弊,又不失信于诸国。”
“那就这么定。”李文提笔,在草稿上写下新措辞,并加注说明:“此两项条款,恢复原意,附加解释备忘,载入正式文本。”
文书官立刻执笔记录。
此时,一名北方小国的使臣忽然举手:“我想在我的副本上加一句附言——关于冬季补给路线的优先使用权。”
李文摇头:“盟约正文不可个性化备注。一字之差,日后解读便可能分裂。你要说的话,可以记入会议附录,作为历史记录留存。”
“可这关系到我国民生——”
“正因为关系民生,才更要统一规则。”李文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若人人都加一条私注,十年后翻开盟约,看到的不是共识,而是杂乱批注。那时谁还信它?”
那人张了张嘴,终究没再坚持。
李守诚起身,捧起最终稿:“我来宣读全文,请各位代表对照手中草案,如有异议,立即提出。”
他逐条念起,声音沉稳。每念完一条,各代表便举起木牌示意通过。十二国悉数认可,无一反对。
最后一页读毕,厅内一片肃然。
新的誊录稿当场誊写完毕。礼部主官用印,巡防司加盖封泥,李文则以浑天仪投影星纹压于页角,光芒一闪而逝,留下淡淡银痕。
“三方监印完成。”李守诚将文本置于主案中央,“《洛阳盟约》最终定稿,自此生效待签。”
李文伸手轻抚纸面。墨迹已干,字迹清晰。他没有收回手,也没有宣布下一步。
赤奴回到侧廊座位,右手依旧搭在刀柄上,眼神未松。
门外脚步声隐约传来,应该是更多诸侯代表正在集结。但他们还未进来,仪式尚未开始。
李文抬起头,望向厅门方向。
一道身影正从外廊走来,袍角微扬,手中托着一只漆盘。盘上覆着红布,看不出所盛何物。
喜欢种田成帝,我在西域建天庭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种田成帝,我在西域建天庭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