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冢第二层的石门滑开时发出刺耳的摩擦声,青铜门轴上的云纹与石凡剑鞘的灵纹产生共鸣,在甬道中荡起三圈灵气涟漪。石室呈北斗七星布局,七座丈高的剑台由玄铁混合青纹石砌成,台面上布满细密的剑痕,最深的一道竟达三寸,显然是被凝元境修士的剑势反复冲刷而成。每座剑台中央都插着柄古剑,剑穗垂落的弧度与万剑坪的七星镇岳阵完全吻合,剑身上的锈迹下隐约可见 “青云七子” 的名讳。
“东边的‘穿云台’对应大师兄的‘穿云刺’,需中府、云门二穴共鸣才能引动,” 魏老手持青铜灯盏走到最西侧的剑台前,灯焰照亮台面上的刻字,“这座‘裂石台’是三师姐的佩剑,她的‘裂石斩’需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与曲池穴联动,剑势沉猛如坠石。” 老者用令牌轻敲剑台,台面上突然浮现出幅微型窍穴图,手阳明大肠经的线路被朱砂标出,“七式合璧的精髓在于‘窍穴轮转’,前一式的余劲能为后一式蓄力,这也是青云剑宗压箱底的合击之术。”
石凡的目光落在穿云台的古剑上,剑脊的纹路与青云剑惊人地相似。他能感觉到剑台中残留的灵气正在与自己的四窍能量场产生共鸣,膻中穴的青光随着呼吸轻轻起伏,经过三日温养,这处凝元境核心窍穴已能承载五系灵气的同时冲刷,让他的每次出剑都带着淡淡的腑脏之力。“弟子曾在藏书阁见过‘七式合璧’的残卷,” 他轻抚青云剑的剑格,鱼际穴的锐势突然内敛,“记载中最后一式‘万剑归宗’需十二窍同时共鸣,不知是否属实?”
魏老的灯盏突然晃了晃:“看来你对宗门典籍确实下过功夫,” 他的语气带着赞许,却又藏着几分凝重,“可惜残卷缺失了关键窍穴图谱。传闻最后一式需以膻中穴为枢纽,统合十二正经的灵气,这也是为何历代能修成此招的弟子不足五人。” 老者挥动令牌,七座剑台同时亮起,古剑剑鞘上的云纹逐一亮起,在石室穹顶投射出幅巨大的星图,“你且引动剑台灵气,看看能否唤醒祖师虚影。”
石凡走到穿云台前,青云剑轻轻搭在古剑剑脊上。手太阴肺经的中府穴与云门穴同时亮起,淡青色的灵气顺着两柄剑的接触点流转,穿云台突然爆发出刺目的光芒,道青衫虚影从古剑中跃出。虚影手持长剑,手腕轻抖间剑峰已化作道流光,剑尖的轨迹恰好对应石凡的膻中穴 —— 正是 “穿云刺” 的标准起手式,剑势中蕴含的中府穴劲力竟比他平日修炼的版本强出三成。
“好快的剑!” 石凡的听剑式捕捉到虚影剑势的破绽,在剑尖距心口三寸处旋身避开,同时引动太渊穴的调和之力,青云剑顺着虚影的攻势反撩:“青云剑诀?回峰!” 这招需尺泽穴与孔最穴联动,剑峰带着微妙的弧度点向虚影的腕间,恰好是中府穴灵气运转的薄弱点。
虚影的动作出现刹那停滞,随即化作光点消散。穿云台的古剑轻轻颤动,剑穗上的灵气顺着地面流转,在石室中央汇聚成个微型剑形印记。“不错,” 魏老的声音从裂石台方向传来,“但七式合璧的厉害之处在于衔接,你且看好了。” 他接连敲击七座剑台,其余六座台上的古剑同时出鞘,六道虚影从剑中跃出,在石室中央组成个完美的剑阵。
石凡的瞳孔骤然收缩,六道虚影的剑势竟毫无破绽。穿云刺的锐、裂石斩的重、流云绕的柔、惊雷闪的疾、冰封月的寒、烈火焚的炽、落星坠的沉…… 七式剑招如同流水般衔接,在石室中织成张无形的剑网。他能清晰感觉到虚影的窍穴联动极为精妙:流云绕需手少阳三焦经的中渚穴与阳池穴共鸣,惊雷闪则依赖手少阴心经的少冲穴发力,这种按经络顺序的严谨配合,与他的无序窍穴形成鲜明对比。
“试着用你的方式破局,” 魏老后退至石室边缘,灯盏的光芒照亮他手中的青铜令牌,“记住,剑招是死的,人是活的。当年七祖师创此招时,便是为了应对不同经络的敌招。”
石凡的少海穴突然震颤,赤红色光珠在体内缓缓旋转。他没有急于出剑,而是闭上双眼,任由四窍能量场与虚影的剑势共鸣。列缺穴与经渠穴的通灵之丝如同探知触角,顺着剑网的缝隙游走,终于在裂石斩转流云绕的瞬间,捕捉到虚影膻中穴的灵气停滞 —— 这是两种不同经络窍穴切换时的天然间隙,普通修士需苦练十年才能察觉,他却凭借《万窍归神诀》的无序特性轻易捕捉。
盏茶功夫后,石凡猛地睁眼,青云剑在手中挽出朵剑花:“落英式?五象旋!” 他的身影如同陀螺般在剑阵中旋转,剑峰的青、灰、红、蓝、金五色螺旋同时爆发。鱼际穴的锐势撕裂穿云刺的锋芒,太渊穴的调和卸去流云绕的缠劲,少海穴的破邪之力净化惊雷闪的电光…… 二十六窍灵气在膻中穴的统筹下形成完美循环,竟在剑网中撕开道尺许宽的缺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