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一)
东海舰队目前一共坐拥三大核心基地,构成了其在东海方向防御与进攻的阵线铁三角。
第一个是位于核心区域的总部基地,作为整个舰队的神经中枢和战略指挥中心。
第二个是在舟山群岛那边接管了原本是扶桑方面秘密开发出来并经营了二十多年,却又不知被哪方势力弄毁了的的溶洞基地。
东海舰队在此基础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修缮和进一步扩建,如今命名为舟山基地。
它如同一枚钉子,牢牢钉在东海之滨。
最后一个则是由青帮四大家族在末世初期建立,后被东海舰队与楚家里应外合成功收编的沪城安全区。
这个曾经带有浓厚地方帮派色彩的幸存者据点,如今已正式纳入了东海舰队的作战序列,成为拱卫大陆、连接内陆与海洋的重要节点。
也正因为及时投靠了东海舰队,沪城安全区在之前那场毁灭性的台风天灾中得以最大程度地保全。
这倒不是说单靠沪城安全区本身的力量就注定会像其他许多民间安全区那样,在狂风、暴雨、海啸和空投丧尸等多重打击下彻底覆灭。
毕竟其地理位置特殊,尸潮根本不可能大规模的威胁到沪城安全区。
在王霖前世的时候,没有东海舰队支持的沪城安全区也确实凭借自身力量挺过来了,虽然过程和结果都非常惨烈。
但这一世,情况截然不同。
有了东海舰队这座大靠山,在超级台风及一系列连带着的天灾光临之前,舰队工程兵部队就对沪城安全区的城墙等一应防御基建设施进行了全面的重建和加固,强度远非昔日青帮自行建造时可比。
同时,安全区的守卫力量也配备了舰队提供的、性能最好的制式军事武器。
火力强度和安全区内的执法人员的训练水平大幅提升。
因此,当超级台风裹挟着自然的伟力席卷而至时,给沪城安全区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被最大限度地减小了。
坚固的城墙抵挡住了狂风巨浪,强大的火力迅速清剿了零星落入区内的丧尸,完备的应急预案和充足的物资储备确保了幸存者的基本生活。
这也算是一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尽管投靠了官方后,以楚家为首的青帮势力,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在沪城安全区里只手遮天、享有近乎“土皇帝”般的绝对权力和自由度。
必须服从舰队的统一管理和纪律约束,以往某些上不得台面的灰色生意和手段也不得不收敛。
但与之交换的,是实实在在的生存保障和发展前景。
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危机四伏的末世,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楚家高层,对此都心知肚明。
失去了一些自由,换来的却是整个安全区和自身家族更长远的存在可能。
这笔交易无疑是值得的。
这也是为何当初楚家要主动联系并投靠东海舰队的原因。
如今的沪城安全区,作为东海舰队三大基地中人口最多的基地,定位非常清晰。
工业与后勤核心区。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收容幸存者的安全区,而是被塑造成支撑整个东海舰队乃至未来军事行动的巨大生产与储备心脏。
在官方的大力扶持和资源倾斜下,安全区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的废墟被清理,大量利用现有建筑改造或新建的工厂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这些工厂涵盖了武器维修与制造、弹药生产、被服加工、食品罐头封装......
简易药品合成、乃至燃油净化等多个关乎生存与战争的领域。
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往日的死寂,成为了安全区新的背景音。
由于产业规模急剧扩张,劳动力需求极大,安全区内拥有劳动能力的平民失业率几近于零。
无论是原本的居民,还是后续被送来的幸存者,都被有效组织起来,投入到生产建设之中,依靠自己的劳动换取生存物资和相对的安全。
整个安全区仿佛一台被注入了强大动力的精密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着。
然而,安全区原有的陆地面积很快便无法满足这爆炸式增长的需求。
为了拓展空间,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在安全区所在的明兴岛朝着大海一侧展开。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这项工程以24小时不间断的强度持续推进。
隶属于东海舰队的重型运输舰,如同不知疲倦的工蚁,一船又一船地从远方运来泥沙和建筑废料,倾倒入指定的海域。
效果是斐然的。
人工陆地不断延伸、扩大。
这新造出来的土地没有用来建造居民区,而是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超级仓库。
这些仓库整齐排列,里面储存的物资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安全区内数百家工厂日夜不停生产出来的武器、弹药、装备、给养...
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尚且保持畅通的运输线,从其他四大战区千里迢迢运送过来的战略资源,包括特种金属、稀有化学品、大型装备部件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