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上午9时,联合国总部大厦三楼的“全球灵能防御指挥厅”内,气氛庄重而紧张。巨大的环形会议桌周围,坐着来自全球52个国家的灵能防御代表,每个人面前的全息屏幕上,都实时跳动着2021年灵能防御体系的核心数据。指挥厅正中央的穹顶屏幕,用深蓝色的光效勾勒出地球的三维模型,模型表面覆盖着一层淡金色的网格——这是全球灵能护盾的实时投影,网格上闪烁的光点,代表着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灵能节点。
联合国灵能技术监督委员会主席埃琳娜·伊万诺娃身着银灰色职业套装,站在主讲台前,手中握着一支灵能触控笔。她的目光扫过全场,声音透过全息扩音器传遍指挥厅:“各位代表,今天我们召开2021年末全球灵能防御总结会议,既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复盘,更是为2022年的备战制定方向。首先,让我们通过数据,回顾2021年的核心成果。”
随着她的话音落下,穹顶屏幕上的地球模型缓缓旋转,弹出四个金色的数据模块。第一个模块显示着“灵能网络修复”的进度条:“截至2021年12月28日,全球128个核心灵能节点已完成修复,修复率100%;次级节点修复率92%,剩余8个节点将在2022年1月15日前完成调试。灵能网络的覆盖范围已扩展至南极冰盖与马里亚纳海沟,实现全球无死角供能。”
埃琳娜的手指在触控笔上轻点,第二个模块随之展开,展示着“全球灵能护盾”的测试数据:“经过12次实战模拟测试,全球灵能护盾的平均抗打击强度达1200灵能单位,可抵御仙族常规灵能武器的连续攻击。其中,亚洲区域的护盾强度最高,达1500灵能单位,这得益于秦陵灵能防御阵的技术加持。”
此时,中国代表张杰起身,补充道:“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秦陵地宫出土的‘秦代灵能防御阵’已完成数字化解析,其能量叠加技术已应用于全球12个核心节点。下一步,我们计划将该技术推广至所有次级节点,预计能使全球护盾的整体强度提升30%。”他的话音刚落,会场内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不少代表纷纷点头——秦陵技术的突破,无疑为全球防御注入了强心剂。
埃琳娜继续展示第三个模块“三代机甲量产”:“截至12月30日,‘应龙-3号’三代机甲的量产数量已达120台,组建了6支星际突袭小队。机甲的灵能推进系统、防护装甲均已完成升级,最大续航能力提升至之前的2倍,可满足柯伊伯带短途作战需求。”屏幕上随即播放了一段机甲训练的视频:10台“应龙-3号”在模拟太空环境中快速移动,精准避开虚拟障碍物,同时用灵能武器摧毁目标,动作流畅而精准。
最后一个模块“仙族情报获取”的展示,让会场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屏幕上并列出现了亚特兰蒂斯灵能星图、秦陵水银星图与仙族反物质炮的三维模型:“2021年,我们通过遗迹探索与情报突破,已掌握仙族母星坐标(半人马座α星C星)、舰队航线(经柯伊伯带至地球)、月球反物质炮部署情况(3台,2023年调试完成)及舰队弱点(灵能核心舱)。这些情报,为2022年的备战提供了明确方向。”
当屏幕切换到仙族舰队的模拟航线时,埃琳娜的语气变得严肃:“根据星图解析,仙族舰队预计于2026年抵达柯伊伯带,留给我们的备战时间仅有4年。2022年作为关键的‘防御升级年’,必须完成四项核心计划,下面请技术团队详细说明。”
指挥厅的灯光暗了下来,主屏幕上弹出“2022年全球灵能防御计划”的标题,四个蓝色的计划模块依次展开。第一个模块“升级全球灵能护盾”由张杰负责讲解,他调出月球方向的护盾监测数据:“仙族反物质炮的单次攻击能量达1500灵能单位,远超当前护盾的抗打击上限。因此,2022年我们将重点强化月球方向的护盾,计划在月球同步轨道部署18个‘灵能增强模块’,使该区域的护盾强度提升至2000灵能单位,同时在全球其他区域增配36个次级增强模块,确保无防御死角。”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划出一条弧线,展示出增强模块的设计图:“该模块采用秦代灵能防御阵与亚特兰蒂斯灵能传导技术结合的方案,体积仅为传统设备的1/3,可通过‘天宫’空间站快速部署。预计2022年6月完成所有模块的量产与发射,9月前完成调试。”
第二个模块“研发‘灵能反舰导弹’”由林岚通过全息投影介绍。她的虚拟形象出现在主屏幕旁,手中拿着导弹的三维模型:“基于秦陵水银星图提供的‘人皇灵能武器’技术线索,我们计划研发的‘灵能反舰导弹’,采用‘灵能核心3.0’作为能量源,能量密度达15灵能单位,射程100万公里,可击穿仙族战舰的灵能护盾,精准打击灵能核心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