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沉寂荒原”的代价,让林辰休整了整整一天才缓过气来。神识遭受的概念污染与规则反噬,并非寻常丹药可以治愈,需要依靠“镜心”的自我调息与星尘之核温润力量的滋养。但这次冒险也并非全无收获,那段来自“守夜人”的残留信息,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为他们的远征指明了更具体的方向。
战备工作进入了更加具体和实质性的阶段。首要难题,便是交通工具。常规的修真飞舟或星际法器,其高度有序的灵力回路和规则结构,在充满混沌侵蚀和噬道虫的“沉寂荒原”中,无异于黑夜中的明灯,只会吸引来无尽的贪婪吞噬。
他们需要一艘特殊的船——一艘能在混沌之海中航行的“方舟”。
设计任务自然落在了李奕、慕容白和林辰肩上。三人聚集在主楼大厅,围绕着一个由玄光仪投射出的全息设计平台,争论、推演、再设计。
“核心动力不能依赖传统聚灵阵或灵石。”李奕指着能量模块的草图,“我们必须采用一种‘低秩序’或‘自适应’能源。我建议,参考‘混沌潜行’理论,设计一种能从混沌环境中直接汲取、转化无序能量的‘混沌引擎’。”
慕容白眉头紧锁:“理论可行,但实现起来极其困难。如何保证引擎在汲取混沌能量时不被同化或侵蚀?其内部结构必须能在有序和混沌之间维持一个动态平衡。”他看向林辰,“这需要‘镜心’提供精确的规则平衡点数据。”
林辰点头,闭目凝神,“镜心”在识海中模拟着各种能量转换模型,寻找着那个微妙的临界点。“可以尝试……以星辰符文作为‘锚点’,构筑一个非欧几里得几何的能量流转回路,利用星辰之力的秩序特性作为‘骨架’,再让混沌能量如同血液般在骨架间流淌,不触及核心,却能被引导利用。”
这个构想极为大胆,将秩序与混沌强行糅合在一个系统中。慕容白立刻开始进行符文建模,李奕则着手设计对应的物理结构和控制系统。
船体结构同样是个难题。
“物理防御在规则侵蚀面前意义不大。”石磊根据自身体验提出看法,“俺觉得,重点应该放在‘隔绝’和‘伪装’上。让那些虫子‘感觉’不到咱们。”
“没错。”林辰赞同,“船体外壳需要覆盖最强效的‘万象隐匿阵’,并混合葛朗台提供的‘混沌息壤’,模拟出混沌背景的‘信息特征’,让我们在噬道虫的感知中‘隐形’。”
葛朗台一听要动用他的混沌息壤,脸皱成了包子,但在林辰承诺未来探索所得宝物他拥有优先选择权后,才不情不愿地贡献出了一小撮——这东西生成极慢,用一点少一点。
小谛则负责整合所有系统,设计中央控制单元,并预留出足够的算力接口,以便在航行中实时调整飞船的“混沌伪装”和能量平衡。
设计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建造场地,则选在了园区后方那片相对开阔的空地。星尘之核被暂时引导出更多的能量,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散发着蓝色星辉的建造基座,为建造过程提供稳定的能量和环境支持。
材料的选择也极为考究。主体框架使用了兼具物理强度与规则稳定性的“虚空星髓钢”,这是在钱守正教授大力支持下,从学校宝库中兑换出的顶级灵材。关键的能量回路和隐匿阵法基板,则使用了能天然混淆神识探查的“迷幻水晶砂”与星辰铁熔炼而成的合金。
建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第一次启动“混沌引擎”原型机时,失控的混沌能量瞬间侵蚀了周围的辅助法阵,引发了一场小范围的规则紊乱,将那片区域的星纹草都化为了灰烬,幸好林辰及时以“镜心”之力强行平复,才未造成更大损失。
第一次测试“混沌伪装”外壳时,因为能量频率调整失误,飞船模型非但没有隐形,反而在混沌背景中如同霓虹灯般闪烁起来,引得玄光仪模拟环境中好几只“噬道虫”虚影躁动不安,差点引发模拟系统过载。
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材料的损失和心血的浪费,但也让他们对混沌的理解更加深刻,设计方案愈发完善。
林辰几乎不眠不休,他的“镜心”成为了整个建造过程的“定海神针”和“精密校准仪”。他需要时刻感应着飞船各个部件与混沌环境的交互,微调符文,平衡能量,确保这艘脆弱的方舟不会在完工前就自我解体或被混沌吞噬。
他的脸色日益苍白,神识消耗巨大,但眼神却越来越亮。他能感觉到,随着对这艘“混沌方舟”的构建,他对规则的理解,对秩序与混沌平衡的把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镜心”表面那丝星辉也越发璀璨,与地底的星尘之核联系更加紧密。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意外的发现让众人惊喜。
当林辰在一次深度冥想,尝试将自身“镜心”与星尘之核、与未完工的方舟核心进行三位一体共鸣时,他隐约感觉到,遥远的C-1坐标(那个空间不稳定但星辰共鸣强烈的区域),传来了一丝极其微弱、却无比亲切的回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