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发胜和买买江的再三催促下,楚君终于踏上了齐博的皮卡车。临别之际,他再次郑重叮嘱两人:“不能落下任何一个村民。”齐博发动车辆,皮卡车缓缓驶离县检察院的大门。
此时,检察长司马义正站在自己宽敞的办公室窗前,端着茶杯,目光凝视着大门口的一切。
与此同时,张建国和程部修也站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从窗口望着大门的方向。他们目睹了楚君从县检察院大门缓缓走出的那一刻。他仿佛是一位从硝烟弥漫的前线归来的英雄,虽历经磨难,却满身荣耀。尽管身体显得有些虚弱,但他的眼神中透着坚毅,步伐中带着从容,每一步都走得那么稳重,宛如在向世人宣告,他虽经风雨,却初心不改。
村民们早已等候在门口,他们或站或坐,焦急地张望着,眼神中满是对楚君的牵挂与期待。看到楚君出来,人群瞬间沸腾起来。村民们纷纷围了上来,紧紧握住他的手。那双手粗糙而有力,满是岁月的痕迹,却在这一刻传递着最真挚的情感。人群中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哭声和喊声,那是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关切与不舍,是对楚君的感激与眷恋。
楚君的眼中也闪烁着泪花,那是被深深触动的泪光,是对村民们这份质朴而真挚情感的回应。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透着坚定与温暖,仿佛在这一刻,所有的委屈与误解都化作了对这片土地和这些乡亲们的深情厚谊。
这位汉族小伙子,仅在不长的工作时间里,便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他们不分民族、不分宗族、不分信仰,共生共存,荣辱与共。楚君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担当,什么是真正的为民服务。他从未高高在上,从未居高临下,而是以最质朴、最真诚的方式,真正融入了这片土地,融入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他们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当楚君在村民当中盘腿坐下那一刻,村民们迅速围绕在他的周围,欢呼雀跃。那热烈的场景宛如一场盛大的庆典,充满了温暖与力量。站在检察院的三人,心中五味杂陈。司马义的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神情,那是对楚君的敬佩,也是对自己内心深处某种触动的回应。他们不禁扪心自问:如果我处在楚君的位置上,会不会有老百姓这样对待我?
他们都知道,楚君的回归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胜利,更是对整个事件的有力回击。楚君与乡亲们的互动,那股浓浓的温情与支持,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自己才是错误的一方。
人群渐渐散去,喧嚣归于宁静,但仍有两人留下,清扫场地卫生。他们仿佛在用这种方式,向外人昭示:下乡人有乡下人的质朴、善良和素质,因为我们是楚乡长带出来的村民。
这原本只是一起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当它与另一件小事同时摆在县委书记孟广平的面前时,事情的性质便悄然发生了变化,仿佛被赋予了新的解读与深意。
在县政府前面的小广场上,几百名群众在此滞留了一天一夜。他们或席地而坐,或临时搭建简易的遮蔽物,生活起居都在这片空地上。随着人员的撤离,广场上留下了一片狼藉:塑料袋随风飘舞,食品包装盒随处可见,还有各种杂物堆积在角落里。
侯振天副县长分管城管环卫工作,当他路过小广场,看到眼前这一幕时,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卫生问题,更反映出管理上的疏漏。他迅速掏出手机,拨通了环卫局局长尼亚孜的电话。
尼亚孜接到电话后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通知了清扫大队。大队迅速响应,组织了一支由20名环卫工人组成的清扫队伍,同时调配了两辆垃圾车。
环卫工人们迅速投入工作,两辆垃圾车在广场上来回穿梭,将清理出来的垃圾一车车运走。经过整整两个小时的紧张奋战,小广场终于恢复了往日的整洁与宁静。
而在县检察院大门前,情况却截然不同,呈现出一幅令人动容的画面。
村民在撤离之后,他们主动带走了自己的生活垃圾,甚至连不属于自己的垃圾,杨发胜特意安排了两名年轻人负责场地的卫生清扫工作。这些细致入微的安排,都是楚君在离开前亲自交代的。他郑重地对村民们说:“亚尔乡的村民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让别人说出‘差劲’的词语。我们要以最文明的面貌,维护我们家乡的荣誉!”
当负责清扫县检察院路段的环卫工人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惊讶和敬佩。他们立刻给清扫大队大队长打了电话,说:“不用派人了,县检察院大门前的路段已经被亚尔乡的村民清理干净了。”这一消息很快在县城传开,成为一件令人称奇的“奇闻”。
后来人们才知道,清扫县检察院大门前的卫生,是那位刚从县检察院“放出来”的副乡长临走前特意安排给村民的工作。
当这一事件传到县委书记孟广平耳中时,他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他意识到,事实再次证明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强不强,关键就看班长的领导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