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三的销声匿迹,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洗刷了笼罩在江州市西关街上空的阴霾。街坊邻里间窃窃私语的议论渐渐平息,对面那家磁带店的老板再见到林凡时,眼神里的复杂变成了几分敬畏和疏远,甚至有些刻意地避开目光。曾经晃荡在“新风”店门口的那些不三不四的身影,彻底不见了踪影。
“新风服装店”和“悦耳音响室”的生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顺畅节奏恢复着,甚至比之前更加红火。省群艺馆项目的金字招牌,以及林凡智退地头蛇的传闻(虽然细节无人知晓,但结果显而易见),让“新风”这个名字,在小范围内拥有了某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店内,气氛更是焕然一新。
王淑芬和杨师傅专注于服装的裁剪缝制,孙姨和小娟负责辅料和包装,流水线作业越发熟练,质量稳定提升。苏明全心投入到《百灵鸟》项目的最后攻坚,对每一盘交付的磁带进行终极质检,确保万无一失。苏晚晴除了协助项目,开始更有意识地搜集南方沿海的流行资讯和音乐杂志,为林凡下一步的计划做准备。
陈远依旧是那个沉默而可靠的守护者,但眉宇间的紧绷感舒缓了许多。他不再需要时刻提防突如其来的骚扰,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店面的日常管理和与林凡规划未来上。
林凡自己,则进入了一种异常冷静且高效的状态。白天,他统筹全局,处理订单,与省群艺馆保持沟通(项目第一期样品已得到高度认可,后续合作正在洽谈中);晚上,他伏案疾书,在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勾画着只有他自己能完全看懂的蓝图和算式。
他知道,解决赵老三,只是扫清了起跑线上的碎石。真正的竞赛,现在才刚刚开始。江州的天地太小,资源有限,消费能力和信息更新速度,都无法支撑他脑海中那个日益清晰的商业帝国梦想。
他的目光,早已越过江州的街巷,投向了那片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热土——南国羊城。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打烊之后,林凡将核心成员——母亲王淑芬、陈远、苏晚晴、苏明,都留了下来。他让孙姨和小娟先回家,关上了店门。
店内灯火通明,空气中还残留着新布料的淡淡浆洗味和磁带的塑料味。大家围坐在拼起来的两张方桌旁,看着林凡从里间拿出那个厚厚的笔记本。
“赵老三的事,过去了。”林凡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咱们‘新风’,算是过了第一道生死关。这离不开在座每一位的努力和坚持,谢谢大家!”他真诚地看着每一个人。
王淑芬眼圈微红,欣慰地看着儿子。陈远重重点头。苏晚晴和苏明也面露感慨。
“但是,”林凡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如果我们满足于现在这样,守着这个小店,接点省里的零散订单,赚点安稳钱,那么用不了一两年,我们就会被淘汰。”
他翻开笔记本,指着他画的一些图表和数据分析:“江州的市场就这么大,消费能力有限。我们的服装,款式再新,也只是模仿;我们的磁带,音质再好,歌源也是问题,而且迟早会有更多人买到双卡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省群艺馆的项目是块肥肉,但也是暂时的。我们必须有更长远的打算。”
众人都屏息凝神,知道林凡要说出重要的决定。
“我们的下一步,必须走出去!”林凡的手指点在笔记本上一张简陋的中国地图上,重重地落在“广州”两个字上,“去这里,羊城!改革开放的前沿,信息、资金、商品、技术汇聚的中心!只有到了那里,我们才能拿到最新潮的服装样板、最一手的热门歌带、最先进的电器设备!只有把那里的东西带回来,我们才能在江州、乃至整个省,始终保持领先!甚至…将来有一天,把我们自己的东西,卖到那里去!”
他的话语充满了激情和远见,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
王淑芬首先表示担忧:“去广州?那么远?人生地不熟的,听说那边乱得很,骗子多…”
“妈,我知道风险。”林凡理解母亲的担忧,“但机遇更大。别人怕,不敢去,才是我们的机会!等大家都反应过来,涌过去的时候,就晚了!我们必须抢这个时间差!”
陈远猛地一拍桌子,斩钉截铁地说:“林凡兄弟,你去哪,我去哪!羊城就算龙潭虎穴,我也陪你闯!安全的事,交给我!”
苏明也激动地说:“对!林凡,我早就想去看看那边的音响设备了!那边肯定有更新更好的机器!去了那边,歌源问题说不定也能解决!”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苏晚晴。她一直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眼神中既有向往,也有一丝犹豫。去广州,意味着离开熟悉的环境,面对未知的挑战。但林凡描绘的那个世界,又对她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她抬起头,迎上林凡期待的目光,深吸一口气,声音清晰而坚定:“我同意。信息是第一位的。闭门造车,迟早落后。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广州,是最好的选择。我…我可以负责搜集那边的文艺期刊、流行乐谱和最新的磁带资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