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托运的大难题,三人心头都轻松了不少。第二天一整天,他们都在旅社房间里仔细地整理、打包采购来的货物。每一件衣服都重新叠好,用塑料袋简单封装;磁带也用旧报纸裹好,分门别类地放进结实的纸箱。看着地上堆起来的十几个打包整齐的编织袋和纸箱,虽然疲惫,但成就感满满。
“这下好了,明天下午送到刘同志给的地址,三四天就能到江州!晚晴她们收到货,肯定吓一跳!”苏明兴奋地搓着手,仿佛已经看到了货物在江州引起轰动的场景。
陈远也比较满意:“走铁路货运处的内部渠道,比咱们自己拎回去安全多了。钱花得值。”
林凡心里却还存着一丝谨慎。刘建军虽然看在父辈交情上帮了忙,但关系还不深。他叮嘱道:“明天送货,陈大哥和我一起去。苏明,你留在旅社,守着剩下的东西和钱。到了地方,见机行事,钱货两清,不多逗留。”
下午,林凡特意又去了一趟小卖部,给江州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是孙姨,说苏晚晴和王淑芬都在店里,一切安好,就是对面那家磁带店最近好像又进了点新货,但生意还是不如“新风”。林凡简单说了这边进展顺利,货物很快就能发回,让她们放心,并特别嘱咐苏晚晴,货到之后先别急着大量铺货,看看市场反应再定。
挂掉电话,林凡稍微安心了些。大本营稳定,他才能在前方放手一搏。
第二天下午两点,林凡和陈远雇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将十几个包裹搬上车,按照地址,前往刘建军提供的那个仓库地点。苏明则留在旅社,负责看管剩余的少量样品和最重要的现金。
地址在靠近珠江边的一个老码头附近,街道狭窄,两旁多是些旧仓库和低矮的民房,空气中弥漫着河水腥咸和货物霉变混合的气味。行人稀少,与高第街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是这里吗?怎么感觉有点偏僻?”陈远警惕地观察着四周,手下意识地摸了摸别在腰后的一截短钢管——这是他昨天在旧货市场淘来的,用于防身。
林凡对照着纸条上的门牌号,指着一个看起来有些破旧的仓库大门:“是这里,108号。门口挂着‘昌盛货栈’的牌子,对得上。”
仓库大门虚掩着,里面光线昏暗。林凡深吸一口气,上前敲了敲门。
“谁啊?”一个粗哑的声音从里面传来。
“是刘建军同志介绍来的,送货的。”林凡扬声答道。
里面传来脚步声,一个穿着工字背心、身材壮实、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走了出来,打量了一下林凡和陈远,又看了看三轮车上的货,点点头:“进来吧,车推进来。”
两人合力将三轮车推进仓库。仓库里堆放着一些杂乱的木箱和麻袋,空气中灰尘很大。除了开门的壮汉,角落里还坐着两个正在抽烟的年轻人,眼神飘忽地瞟向他们。
林凡心里咯噔一下,这环境和他预想的“铁路内部渠道”似乎有点差距。但他面上不动声色,客气地问:“您好,请问是张老板吗?刘同志让我们来找您。”
“我就是老张。”壮汉点点头,语气没什么温度,“货都在这儿了?点一下数。”
林凡和陈远清点了一遍包裹,一共十二件。
“十二件,没错。”林凡说。
“嗯。”老张拿出一张皱巴巴的收货单,用圆珠笔歪歪扭扭地写了几个字,“一件二十,十二件二百四。钱呢?”
林凡从随身带的帆布包里数出二百四十块钱,递了过去。老张接过钱,蘸着唾沫仔细数了一遍,随手塞进裤兜,然后把那张简陋的收货单撕下一联递给林凡:“行了,货放这儿吧,三天后到江州西站货场,凭这个单子提货。走吧。”
整个过程简单、粗暴,甚至有些草率。没有正规的票据,没有详细的登记,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林凡接过那张几乎没什么法律效力的纸条,心里那种不安感更强烈了。
“张老板,这……运输安全有保证吧?大概哪天能到?”林凡忍不住多问了一句。
老张不耐烦地摆摆手:“放心啦,刘干事介绍来的,还能骗你?三四天准到!快走快走,我这还忙呢!” 角落里那两个年轻人也站了起来,眼神不太友善。
陈远拉了拉林凡的胳膊,低声道:“林子,货到就行,别多问了。”
林凡压下心中的疑虑,知道在这种地方不宜久留。他冲老张点点头:“那好,麻烦张老板了。我们告辞。”
两人退出仓库,走出那条昏暗的巷子,重新回到有阳光的大街上,才长长舒了口气。
“妈的,这地方怎么像个黑窝点?”陈远心有余悸,“那收货单,跟废纸似的。”
林凡看着手里那张模糊不清的纸条,眉头紧锁:“我也觉得不对劲。刘建军在铁路局上班,介绍的渠道怎么会是这种码头边的私人货栈?而且,流程太不正规了。”
“会不会……刘建军被这个老张忽悠了?或者,他根本就知道,只是拿点介绍费?”陈远猜测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