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屋的台灯把光聚成一小团,落在吴梦琪的书桌上,像给摊开的笔记本和键盘镀了层金边。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下着,敲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声响,与她敲击键盘的 “哒哒” 声交织成深夜的二重奏。书桌上的老鹰茶早已凉透,杯底沉着褐色的茶渣,旁边的麻花袋子敞开着,芝麻碎屑撒得键盘缝隙里都是。
“再不改就真成乱麻了。” 吴梦琪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把最后一本笔记推到面前。这本子的封面已经磨得发白,边角卷成了波浪形,里面记满了各个老字号的碎碎念 —— 从周叔捶粉要 180 下的讲究,到陈婆婆凉糕用井水镇的秘诀,再到刘叔炸麻花必须顺时针揉面的老规矩,密密麻麻的字迹间还夹着干枯的辣椒叶、麻花碎屑,甚至还有半片凉糕的糖渍。
杨老那句 “本分要落在纸上” 在脑海里盘旋,让她睡不着。之前整理的客户分类表虽然清晰,但总觉得像缺了块拼图,不同地域的商户明明各有特点,却没能串成完整的图景。她打开 Excel,新建了一个空白表格,手指悬在键盘上,突然有了主意 —— 做个三维表格,把地域、需求、偏好这三个维度都装进去。
“横轴列地域。” 她念叨着,在第一行输入 “磁器口、十八梯、洪崖洞”。这三个地方是老字号最集中的区域,也是她跑的最多的地方。指尖划过键盘,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清晰的列标题,像给不同的老街画了分界线。
“纵轴标需求。” 她又在第一列输入 “品牌需求、利润需求、运营需求”。这是杨老客户档案里强调的核心维度,每个商户的诉求虽然千差万别,但终究逃不开这三类。光标在单元格里闪烁,像在等待填充宝藏的钥匙。
“单元格填偏好。” 吴梦琪深吸一口气,翻开周叔的记录。纸页上 “磁器口” 三个字被红笔圈过,她便在 “磁器口” 列与 “品牌需求” 行交叉的单元格里输入:“周叔:老坛传承故事>包装设计,需强调‘1998 年护坛’往事。” 接着是利润需求:“冷链成本控制>单价提升,对‘拼单降 40%’数据敏感。” 运营需求则写:“认直播数据但需同步展示捶粉过程,抵触过度商业化。”
键盘敲击声在雨夜里格外清脆。她像个考古学家,从泛黄的笔记里发掘着隐藏的规律。磁器口的陈婆婆那栏,品牌需求填 “老主顾口碑>线上流量,在意‘味道没变’评价”;利润需求是 “稳定客源>短期爆单,怕忙中出错砸招牌”;运营需求则是 “简化版直播操作,需配图文步骤,抗拒复杂后台”。
窗外的雨声渐大,打在窗台上溅起水花。吴梦琪的指尖却越来越快,十八梯的商户特点渐渐清晰起来。十八梯的王婶,品牌需求是 “‘十八梯拆迁前老味道’情怀>新客引流”;利润需求 “客单价提升>单量增长,觉得‘便宜没好货’”;运营需求 “认老街坊推荐,对陌生销售警惕性高”。
洪崖洞的张老板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品牌需求 “地域特色融合>传统标签,想做‘洪崖洞夜景 + 火锅底料’联名”;利润需求 “线上渠道拓展>线下守摊,愿意尝试社群团购”;运营需求 “主动学新工具,但要求‘见效快’,没耐心长期培育”。
表格渐渐被填满,不同颜色的字体标注着重点:红色标注重度关注项,蓝色标注潜在需求,黑色是基础诉求。吴梦琪往后靠了靠,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突然发现原本杂乱的信息像被施了魔法,开始呈现出奇妙的规律 —— 同一地域的商户,在需求偏好上惊人地相似。
“磁器口商户……” 她用手指划过磁器口列的单元格,眼睛越睁越大。周叔的 “直播需展示捶粉过程”、陈婆婆的 “在意游客评价”、刘叔的 “伴手礼包装要方便携带”,这些看似零散的偏好,都指向同一个核心 ——游客体验。磁器口作为重庆最知名的老街之一,常年游客如织,商户们的运营逻辑自然围绕着如何吸引游客、服务游客、留住游客展开。
她激动地在表格旁画了个箭头,标注:“磁器口关键词:游客体验优先,注重口碑传播,需强化‘打卡属性’和‘便携性’。” 想起周叔总说 “游客吃得满意,回去才会推荐”,陈婆婆也念叨 “凉糕盒子要好看,游客才愿意拍照”,这些之前没在意的话,此刻都成了规律的注脚。
指尖移到十八梯列,规律更加明显。王婶的 “老味道情怀”、李大爷的 “坚守拆迁前老配方”、赵婆婆的 “只卖熟客推荐的老品种”,都透着浓浓的老街情怀。十八梯经历过拆迁改造,商户们对 “老味道”“老记忆” 有着特殊的执念,更在意街坊邻里的认可和传统的延续,对纯粹追求游客流量的做法反而有些抵触。
“十八梯关键词:老街情怀为魂,重视熟客维系,需突出‘传承故事’和‘地域记忆’。” 吴梦琪迅速写下这个发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力道几乎要戳破纸页。她想起王婶总说 “我这酱菜是给老街坊吃的,味道变了他们会骂”,李大爷也说 “游客尝尝鲜就行,能让老街坊常来才是本事”,这些话此刻都有了清晰的答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