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幺茶馆的竹帘被晚风掀起一角,嘉陵江的潮气混着老鹰茶的焦香涌进来,在八仙桌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吴梦琪把 “山城老味道” 的进展报表摊开,纸张边缘被江风掀起细小的褶皱,上面的数字却透着蓬勃的生机:周叔的酸辣粉月销突破 8000 单,陈婆婆的凉糕进了三家社区超市,冷链联盟的商户增至 12 家,连商盟的直播团队都主动提出要长期合作。
“杨老,您看这数据!” 她的指尖在 “复购率提升 27%” 的红色批注上轻轻点着,眼底的兴奋像刚熬好的骨汤,咕嘟咕嘟冒着热气,“上周超市反馈,带着老坛故事的包装比普通包装销量高两倍,还有游客专门打客服电话问周叔的捶粉时间,说想来现场看。”
杨崇德端着粗瓷茶碗,目光却没落在报表上,而是望向窗外奔流的嘉陵江。夕阳给江面镀上了一层金辉,货轮拖着长长的水纹缓缓驶过,像在江面上划下时光的印记。“小吴,你看这江水。” 老人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沉淀,拐杖轻轻敲了敲窗沿,“它为啥能流千年?因为根在山里,在千万条支流里,不在水面的浪花上。”
吴梦琪愣了愣,顺着老人的目光望向江面,没明白话里的深意。报表上的数字还在眼前跳动,商盟的资源对接会在即,她满脑子都是下一步的推广计划:要不要给刘叔的麻花也搞个 “非遗故事包装”?能不能让直播团队每天都来拍周叔捶粉?
“你做的 IP 就像这江面的浪花,看着热闹,可要是没扎在土里的根,一阵风就散了。” 杨老转过头,老花镜后的目光锐利而温和,终于落在报表上,却直接翻过了销量数据页,停在空白的备注栏,“周叔的 IP 不是包装上的字,不是报表上的数,是他每天凌晨三点起来熬汤的烟火气,是他捶粉 180 下的固执,是老坛里泡了二十五年的辣椒水 —— 这些才是根,扎在磁器口的土里,扎在他手上的老茧里。”
这番话像颗石子投入吴梦琪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她想起自己为了追求包装美感,曾提议把周叔手写的 “180 下捶粉” 改成印刷体,被老人固执地拒绝:“字丑但心诚,这是我爹教的规矩。” 当时她还觉得老人死板,此刻才明白,那歪歪扭扭的字迹里藏着的,正是 IP 最珍贵的根。
“您是说…… 我太注重形式,忽略了本质?” 吴梦琪的脸颊微微发烫,指尖无意识地抠着报表边缘,“包装和故事只是载体,真正的根是匠人的日常和坚守?”
“总算开窍了。” 杨老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把茶碗往她面前推了推,“你看那些百年老店,哪个靠的是花哨包装?全靠日复一日的手艺打磨。就像周叔的粉,少捶一下就少一分筋道,这不是故事能编出来的,是实打实做出来的。” 他指着报表上的 “直播计划”,“你想让游客来看捶粉,这想法对,但得让他们看到真东西 —— 不是摆拍的表演,是他每天都在做的日常。”
周叔这时端着刚炸好的黄豆走了进来,蓝布褂子上还沾着面粉:“杨老,小吴,刚出锅的黄豆,下茶正好。” 听到两人的谈话,他嘿嘿笑起来,“昨天有个主播来拍我捶粉,非让我摆‘用力的姿势’,我说‘我平时就这样捶,不用摆’,他还不高兴。”
“这就是问题所在。” 杨老接过黄豆,撒了些在茶碟里,“现在的人总想着‘演’出匠心,却忘了匠心藏在最普通的日常里。你让周叔摆姿势,不如拍他凌晨三点起来挑辣椒;你拍他笑对镜头,不如拍他对着老坛检查辣椒发酵的专注 —— 这些不经意的瞬间,比任何剧本都动人。”
吴梦琪的心里豁然开朗,像被老鹰茶浇过似的通透。她掏出笔记本,笔尖飞快地舞动:“IP 的根 = 匠人日常 + 手艺细节 + 情感真实,包装和故事只是让根露出地面的枝叶,不能本末倒置。” 她想起直播团队之前提的 “剧本化拍摄方案”,里面写着 “让周叔讲述创业艰辛时流泪”,当时还觉得创意好,现在想来简直是对匠心的亵渎。
“我给你个建议。” 杨老抓起几颗黄豆,在桌上摆成一排,“拍个‘老字号匠人日常’系列视频,别搞剧本,别摆拍,就跟着他们过日子。周叔凌晨熬汤你就拍熬汤,陈婆婆井水镇凉糕你就拍井水,刘叔揉面时顺时针转圈你就拍他的手 —— 让游客看到粉是怎么捶的,辣椒是怎么泡的,麻花是怎么揉的,这才是别人偷不走的东西。”
他用拐杖在黄豆旁画了个圈:“每段视频最后加个‘手艺小课堂’,让周叔讲讲‘为啥要捶 180 下’,让陈婆婆说说‘井水和自来水的区别’,这些专业细节比故事更有说服力。游客看了会觉得‘这才是真手艺’,不是随便谁都能模仿的。”
周叔听得连连点头,粗糙的手掌在围裙上反复摩挲:“要得!我爹当年教我时,总说‘好手艺不怕看,就怕藏着掖着’。让游客看我挑辣椒、熬汤,他们吃得也放心,我讲着也踏实,不用背那些绕口的台词。” 他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我那老坛明天要换辣椒,从选料到下坛有七道工序,拍这个准好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