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的晨雾还没散尽,吴梦琪的手机就在帆布包里震动起来。她刚帮陈婆婆摆好凉糕摊的价目牌,指尖的露水还没擦干,屏幕上 “商盟 - 设计张朋” 的名字就跳了出来。这个在青年商盟下午茶会上认识的设计师,头像是只叼着画笔的猫咪,此刻正发来条热气腾腾的消息:“看到你朋友圈发的刘叔麻花照片了,老照片扫描我免费做,设计费直接打八折!”
吴梦琪的心跳漏了半拍,连忙找了块干净的石阶坐下。青石板上的潮气透过牛仔裤渗进来,让她打了个激灵。她点开照片 —— 那是昨天帮刘叔拍的麻花摊日常:晨光里老人正揉着面团,竹筐里码着金灿灿的麻花,背景是磁器口标志性的青石板路和吊脚楼。她当时随手配文 “老手艺的新包装”,没想到真能引来关注。
“张哥,太感谢了!” 吴梦琪飞快回复,指尖在屏幕上跳跃,“老照片有点褶皱,扫描起来会不会麻烦?” 她想起刘叔那帧 1985 年的老照片,相框边缘已经磨损,照片上的字迹有些模糊,当时还担心扫描效果不好。
“放心,我有专门的修复软件。” 张朋秒回,附带个得意的表情包,“上周刚帮洪崖洞修复过民国时期的老海报,这点褶皱不算事。你们老字号的故事,值得好好打磨。” 后面还跟了句重庆方言:“都是自家人,莫客气!”
吴梦琪握着手机笑出声,晨雾里的磁器口仿佛都亮堂起来。她起身往刘叔的麻花摊跑,帆布鞋踩过积水的石板路,溅起细碎的水花。远远就看见刘叔正踮脚往竹筐里摆麻花,蓝布围裙上沾着面粉,像落了层霜。
“刘叔!有好消息!” 吴梦琪跑到摊前时,气息还没喘匀。竹筐里的麻花泛着油光,芝麻粒在晨光里闪着金芒,让人想起杨老说的 “老手艺就像金子,总会发光”。
刘叔直起腰,手里的竹铲 “当啷” 一声落在台面上:“啥好消息?莫非是麻花卖进解放碑超市了?” 老人眼里的光比麻花还亮,上周吴梦琪提过超市采购的事,他记到现在。
“比那还实在!” 吴梦琪把手机递过去,“商盟的张哥是做设计的,说帮咱们免费扫描老照片,设计费还打八折!” 她特意放大张朋的消息,指腹在 “八折” 两个字上轻轻点了点,“您那 5000 块的设计预算,这下能省出一大半!”
刘叔的老花镜滑到鼻尖,他扶着镜框凑近屏幕,粗糙的手指在照片上摩挲:“这张照片…… 是我爹摆摊那会儿拍的。” 老人的声音突然发颤,“当时用的还是胶片机,洗出来就这一张,我藏在樟木箱里快四十年了。”
吴梦琪心里一动,想起上次在刘叔家看到的樟木箱,铜锁上刻着 “守业” 二字。她蹲下身,从帆布包里掏出笔记本:“张哥说能修复照片上的褶皱,还能把您揉面的手艺拍下来印在礼盒上。咱们既能省设计费,又能让包装更有故事感。” 她翻到画着礼盒草图的那页,上面用红笔标着 “老照片 + 揉面特写” 的位置。
刘叔盯着草图看了半晌,突然转身从屋里抱出个铁皮盒。盒子上的漆皮已经剥落,打开时发出 “吱呀” 的声响,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沓老照片。最上面那张泛黄的黑白照里,年轻的刘叔爹站在竹摊后,木牌上 “刘记麻花” 四个字笔力遒劲,背景里的磁器口老街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游客。
“这张更清楚!” 刘叔把照片小心翼翼地放在台面上,手指在照片边缘轻轻摩挲,“我爹说,1985 年磁器口涨大水,这摊子被淹了半尺深,他就是抱着这木牌泡在水里才保住招牌。” 老人的声音里带着骄傲,阳光透过他的指缝落在照片上,把岁月的纹路照得格外清晰。
吴梦琪用手机拍下照片,特意避开反光:“我现在就发给张哥,让他按这个修复。对了刘叔,省下的钱咱们做点啥?” 她记得原预算 5000 块,打八折后能省 1000,加上免费扫描的费用,足足能省出 2000 多。
刘叔的目光落在巷口卖麻绳的摊子上,那里堆着捆成小山的黄麻绳子,粗粝的纹理在阳光下泛着自然的光泽。“前阵子有游客说,礼盒太精致不像老街特产。” 他挠挠头,“要是用麻绳捆着,是不是更有‘老街味道’?”
这个想法像颗火星落在吴梦琪心里,瞬间燃起燎原的灵感。她想起商盟通讯录里有个做非遗手工艺的李姐,上次在月会上聊起过重庆本地的黄麻编织:“刘叔,我认识做手工麻绳的师傅,咱们用省下的钱定制带‘磁器口’字样的麻绳,既能当装饰又能加固礼盒,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吴梦琪立刻拨通李姐的电话,听筒里传来织布机 “咔嗒咔嗒” 的声响。“小吴啊,黄麻绳要多少?” 李姐的声音带着纺织女工特有的爽朗,“要印字的话得定做模具,不过我认识开模具厂的老乡,能便宜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