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林视察火器司的朱由榔还不知道,香火劝捐和清丈田亩这两颗炸弹,炸出来的竟然是同一批人。
桂林火器司,第一批负责火器维修制造的工匠已经就位。
这批工匠共有七人,其中三人还是广西督司军器局的工匠。
明末时期,地方军器局早已名存实亡,里面的工匠靠着自己手中的技艺为百姓修补农具等事情过活。
剩下的四人则是这段时间锦衣卫四处调查找到的工匠。
可惜的是这七名工匠只懂得如何维修损坏的火器,但对于火器所需要的材料,尤其是金属材料的铸造并不清楚,更别提改良材料配比。
朱由榔有些失望,不过也能理解,这一时期,对火器方面有研究的人才死的死,隐居的隐居,还有一些应该在被建奴占领的区域。
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找到相关专业人才。
不过庞天寿刺去濠镜,应该能挖来一些这方面的外国工匠。
视察完火器部门,朱由榔前往火药部门。
火器司下设兵仗局专门研发制造维修各类火器。
而火药局则专门研发改进火药配比,以及发射药的改进。
这一时期,朝廷掌握的火药配比相比这个时代而言已经很是先进。
他来这里,是想看看能不能搞出后世的手榴弹这种类似的东西。
记得这一时期明朝对于火药的理论基础成熟,对于爆炸、破片杀伤的原理已经有充分认识。早就有震天雷、万人敌等类似手榴弹的守城武器。
生铁、铸铁甚至陶瓷、竹筒都可以作为弹壳。
铁壳能产生更多破片,杀伤力更大。
而明朝能大量生产。
这一时期的药捻也就是引信技术也很普遍。
而自己则是根据在后世的一些知识对于对现有武器的改进和标准化,这是完全可行的。
火药局设立在兵仗局百米之外,且中间还有数道厚实的夯土墙阻隔。
朱由榔走进火药局,招募而来的工匠纷纷下拜迎驾。
火药局内目前分硝磺提纯所、配方乾坤所、造化颗粒所以及毁伤验证所。
火药局内,戒备森严。空气中弥漫着硝石和硫磺的独特气味。永历帝朱由榔身着常服在一众亲卫的陪同下进入配方乾坤所。
对于火药的研究配比,这一时期的火炮和火铳的发射药,其配方已经极为接近75:10:15。
《武备志》中明确其,性直者主远击,即这种火药特性平直,用于远距离射击,书中记载的铳火药配方,硝75%、硫11%、炭14%
随侍太监喊来此地主要负责火药配方的官吏。
此人名叫林志,现为火器司正七品匠师,主要负责火药局火药配比一事。
《武备志》朱由榔已经命人抄录两册,如今这两册分别在火器司下兵仗局和火药局。
火药局的这本如今就在林志手中。
此人还在北京之时,便已经在朝廷的兵仗局负责火药配比研究这些事情。
北京城破后,此人一路辗转南下,最终投效永历朝廷。
“臣,火器司匠师林志,见过陛下,恭请陛下圣安。”
“朕安,爱卿平身。”
“谢陛下。”
朱由榔随手拈起一点硝石粉末,语气平和:“林匠师,不必拘礼。朕今日来,是想与你聊聊这火药的根本——配方。”
林志躬身:“陛下垂询,臣知无不言。”
“好。朕问你,如今我大明官军制式火铳、火炮所用之药,其配方几何?性能又如何?你照实说,好坏朕都要听。”
林志略一沉吟道:“回陛下,现今通行之法,若以百份计,约是硝七十五、磺十一、炭十四。”
“陛下请看,此方最妙之处,便在于这七成五的硝!”
“硝为力之根源。此前诸多旧方,硝力不足,如同病夫,空有点火之象,却无破敌之劲。此方硝石足量,好比给火药装上了一副强健的筋骨,初速快,射得远,爆破的声势也极为骇人。”
说到此处,林志话锋一转。
“然而…此方刚猛有余,却失之醇和。其弊病,也皆由此而生。”
“首要之弊,在于磺多炭少。”
“这硫磺,性烈如火,一点就着,是好事。但它好比军中急先锋,能冲杀却后劲不足,燃烧后留下的残渣极多,皆是酸性秽物,久用之,于铳膛炮管损伤极大,士卒清理不便,更有炸膛之虞。”
“而这木炭,如同军中主将,负责稳扎稳打,持久发力。此方中炭力稍欠,便导致燃烧虽猛,却未能尽善尽美。一部分硝石之力,竟被白白浪费,未能完全化为破敌之功。”
“用于火铳,则膛压过高,伤及自身,用于爆破,臣总觉其力猛则猛矣,却如锤击皮革,未能将其力瞬间迸发,化作万千碎片。且硫磺易吸潮,储存亦需格外小心。”
朱由榔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实际上他根本不懂这其中的化学道理,只是记得后世这种黑火药的最佳配比而已。
朱由榔装模作样说道:“如此说来,此方是一位勇猛却不知收敛的悍将,能伤敌,亦会自损。那若……我们稍作调整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