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广场下方那转瞬即逝的异常水流方向,像一根细微的针,刺破了观测站日常表象的平静。那片区域,每日样本往来穿梭,看似最普通不过,其下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能量节点?这发现完全出乎陆清玄的预料。
是另一个未被发现的能量引流口?是维护通道的通风效应?还是……真如他所猜想,与“星尘之核”或能量潮汐相关的关键节点?
这个意外发现打乱了他原有的认知地图。他原本将注意力集中在西北角的裂隙和K区的潜在扰动点上,现在,必须将公共广场这个新变量纳入考量。贸然探查绝无可能,那里是监控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他需要更多间接的证据来确认这个节点的性质。然而,时间不等人。距离他推算的“大潮汐”窗口期,只剩下最后七个标准周期。他就像一名即将发起总攻的将军,却在战前发现了敌方一条未曾标注的隐秘战线,必须尽快判断其威胁与价值。
陆清玄采取了最谨慎的策略。他不再进行任何可能引人注目的测试,而是将公共广场纳入日常散步的固定路线。他像个真正的无聊囚徒,每日在广场边缘徘徊,或坐在固定的长椅上,目光空洞地望着“天空”,实则全部的感知都如同最精密的雷达,被动接收着来自脚下和周围环境的每一丝微弱信息。
他注意到,广场地面的材质似乎与生活区其他地方的略有不同,更加致密,能量传导性似乎更好一些。偶尔,当有重型维护机器人从附近通道经过时,他能通过脚底传来极其微弱的、不同频率的震动感,这震动在广场中心区域似乎有微弱的汇聚或放大效应。
更重要的是,他结合“墟”之前提供的关于“能量潮汐”的碎片信息,以及自己连日来的被动感知,隐隐察觉到,整个观测站的背景能量场,确实在以一种极其缓慢、宏大的节奏在起伏着。这种起伏非常微弱,如同深海下的洋流,若非他灵觉远超常人,根本无从感知。
而广场下方的那个节点,似乎是这股庞大潮汐力在生活区的一个“压力感应点”或“泄压阀”。当能量潮汐涌来时,这里的能量场会比其他区域更早出现一丝极其凝滞的感觉;当潮汐退去时,这里又会率先恢复“轻松”。
这印证了他的部分猜想!公共广场下方,确实是一个与能量潮汐密切相关的节点!它可能不是“星尘之核”本身,但绝对是潮汐力传递和显像的关键位置之一。
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如果他能准确把握这个节点的状态变化,就能更精确地判断能量潮汐的实时相位,从而更精准地预测西北角裂隙出现的那一刻!这能将他的行动成功率提升数倍!
然而,就在陆清玄全力感知能量潮汐,试图抓住其精确规律的同时,一股莫名的、越来越强烈的不安感,开始如同阴云般笼罩在他的心头。
这种不安并非来自外部的监控压力,也不是对计划失败的担忧,而是一种更玄妙的、源于道心感应的预警。仿佛有什么极其强大的、充满恶意的“视线”,正在遥远的、超越这个观测站维度的地方,缓缓投向此地。
是“观察者之眼”吗?不,这种感觉更加……古老、冰冷、漠然,带着一种审视蝼蚁般的无情。难道是盖亚文明更高层的存在?还是……“墟”曾经隐约提及的、盖亚文明也在警惕的某种宇宙威胁?
这种预感毫无来由,却异常清晰,让陆清玄寝食难安。他隐隐觉得,自己即将进行的行动,或许不仅仅是在对抗观测站的囚禁,更可能无意间卷入了一个更大规模的漩涡之中。
压力陡增,但他没有退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最后的三天里,陆清玄停止了所有外部活动,甚至减少了饮食,将自身状态调整至最巅峰。他像一块彻底沉入深海的石头,收敛了一切气息,连手腕上监测器传回的数据,都变得如同教科书般“标准”而“稳定”。
他在脑海中反复预演着行动的每一个细节:
1. 时机把握: 依靠对广场节点能量滞涩感的感知,锁定潮汐峰值的确切瞬间。
2. 混乱制造: 在时机到来的前一刻,全力运转体内被压制的灵力,模拟一次小范围的、针对K区残留脆弱点的能量共振(他通过多日观察,已初步定位了一个可能的共振频率),引发局部能量扰动警报,吸引“观察者之眼”和护卫力量。
3. 金蝉脱壳: 在混乱爆发的瞬间,利用对监测器的极致掌控,模拟出“因近距离能量冲击而昏迷”的生理信号,暂时“离线”。
4. 全力冲刺: 抓住这宝贵的、可能只有几十秒的窗口期,以最快速度冲向西北角,期盼裂隙如期出现。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任何一点差错都将是万劫不复。
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临。
根据陆清玄的感知,能量潮汐的涌动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公共广场下方的节点处,传来的滞涩感越来越强,仿佛空气都变得粘稠。就是现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