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局刑侦支队的氛围,像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压抑的宁静。一边是林宸和技术队还在与那片被毁灭、被污染的现场进行着近乎绝望的角力,试图从灰烬和化学残留中榨取最后一丝可能性;另一边,对高鸿志的监控和外围调查已经全面铺开,像一张无声的大网悄然撒下。
高鸿志,诺亚科技的首席工程师,项目负责人,年龄四十二岁,业内资深专家,履历光鲜,外表儒雅。此刻,他正坐在诺亚科技大厦的办公室里,似乎一切如常,处理着工作邮件,与同事交谈也看不出任何异样。但监控小组回报,他确实预订了今晚飞往德国的机票,参加一个行业峰会,行程看起来合情合理。
“合情合理?”张猛对着耳机低吼,他坐在诺亚科技大厦对面的一辆伪装成快递车的监控车里,眼睛死死盯着大厦出口,“老婆孩子都在国内,项目刚出了这么大篓子,主要负责人死了,他倒有心情跑去国外开会?这他妈叫合情合理?”
耳机里传来同事的声音:“猛哥,查过了,会议是真的,邀请函很早就发了,行程也是一个月前就报备公司的。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
“表面上看?”张猛啐了一口,“老子信他个鬼!越是看起来没问题,就越他妈有问题!林宸那边推理得清清楚楚,这王八蛋绝对脱不了干系!他现在就是想跑!”
然而,急归急,恨归恨,没有证据,一切都是空谈。高鸿志的通讯记录干净得可怕,近期的银行流水也没有异常的大额进出。他的背景调查显示,家境优渥,事业顺利,似乎没有任何动机要去杀害一个合作愉快的科学家。
常规的侦查手段,在这个高智商对手面前,似乎又一次陷入了停滞。
陈建国坐镇指挥部,脸色铁青,压力巨大。限制高鸿志出境需要过硬的理由,仅凭怀疑和内部推理是远远不够的。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一旦高鸿志登上国际航班,再想把他弄回来,难度将是几何级数上升。
“不能干等着!”张猛猛地一拍方向盘,对着通讯器吼道,“头儿!让我带人去摸一圈!就不信这孙子一点马脚都不露!”
陈建国在指挥部沉默了几秒,最终下了决心:“可以!但注意方式方法!没有确凿证据前,绝对不能动他本人!从他的外围人际关系入手,挖地三尺!同事、下属、学生时代的关系、甚至他常去的健身房、咖啡馆!我要知道这个高鸿志所有的底细!特别是他和赵启明之间,有没有我们不知道的恩怨!”
“明白!”张猛像是被注入了强心针,立刻招呼了几个手下,“兄弟们,干活了!把咱们刑警的老本行拿出来!磨嘴皮子,跑断腿,也得给我抠出点东西来!”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张猛和他带领的小组,像一股强风,席卷了所有与高鸿志和赵启明相关的人际网络。他们的方式或许不如林宸那般精巧推理,却带着刑警特有的韧劲和压迫力。
他们再次走访了诺亚科技项目组的每一个成员,不再局限于工作内容,而是深入询问他们对高鸿志和赵启明关系的看法,平时有无争执,甚至是一些琐碎的细节。
他们找到了高鸿志大学时代的同学和导师,打听他当年的为人处世、性格特点。
他们甚至排查了高鸿志家小区门口的保安、他常去的那家高档咖啡店的店员、他健身房的私教……
高强度、高密度的排查,枯燥、繁琐,却往往是打破僵局最有效的方式。
消息零碎地汇总回来。
诺亚科技内部,多数员工口径一致,都说高工和赵博士合作融洽,是强强联合。但有一个新入职的年轻工程师,在张猛近乎逼视的追问下,私下透露了一点模糊的印象:“好像……大概两个月前吧,有一次我加班晚了,路过高工办公室,听到里面好像在争吵,声音压得很低,但语气挺激动的。好像听到高工说什么‘评估通不过’、‘风险太大’、‘不能这么干’……另一边好像就是赵博士的声音,说什么‘数据没问题’、‘你不能否认事实’……当时我没敢多听,就走了。”
评估通不过?风险太大?不能这么干?数据没问题?
这些词语,瞬间与赵思妍恢复出的数据碎片——“第三方评估”、“数据真实性”——对应上了!
张猛精神大振,立刻将这条信息反馈给指挥部和林宸。
几乎是同时,另一路走访高鸿志社会关系的刑警也传回一条耐人寻味的消息:高鸿志最近半年,私下里和另一家规模稍小、但发展迅猛的消防材料公司——“焱腾科技”的一位高管,有过几次接触,见面地点都很隐蔽,不是在常规的商务场合。
焱腾科技,正是诺亚科技在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动机的阴影开始浮现。高鸿志是否与竞争对手有所勾结?是否因为赵启明的研究数据真实反映了某种巨大风险,或许是环境毒性?,导致项目无法通过评估,影响了诺亚科技乃至高鸿志个人的利益,比如奖金、声誉?或者,他想将核心数据泄露给竞争对手,而赵启明成了绊脚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