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半,班群突然炸了。
我刚洗完脸,还在纠结要不要换件干净T恤——昨晚那件军训服还没干透,穿上去就像给自己套了个冷湿塑料袋。
手机在桌上“叮叮叮”震个不停。
【班长:@全体成员 实践营初选名单出来了!学院公众号自己看!】
【有人:这么快?昨天才开会吧?】
【另一个:说明人家早就内定好了,就差我们点两下‘报名’走流程。】
胖子从上铺探出头来,满脸睡痕:“你看你看,有没有我们?”
“我还没点开。”我用毛巾擦头发,“要不你先帮我看。”
“你这人真没上进心。”
他嘟囔一句,动作倒比我快得多,已经点进学院公众号。
“新媒体中心真效率,半夜不睡觉吗?”他一边滑一边念,“山河公益联合实践营名单如下——”
他念到第三行,声音突然一顿,眼睛瞪大:“哎,我靠。”
“怎么,没你?”我幸灾乐祸。
“有我有我。”他一拍床栏杆,“重点是,有你。”
“有我很正常吧,我昨天都报了。”
“不是——”胖子翻身下床,手机怼到我脸前,“你看你的备注。”
我接过来一看。
名单被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后面都括着一个地点名。
【城郊河堤线:XX、XX、XX……】
【老城区内涝线:XX、XX、XX……】
【古柳样本线(暂定名):林宴(线路学生负责人,生源地古柳村)】
那行字特别扎眼。
别的同学后面都只是“参加者”,就我一人多了两行注释,还用括号括得明明白白。
“‘线路学生负责人’。”胖子念,“这仨字的含义就是——出事先找你。”
“还有‘古柳样本线’。”我指着括号里的“暂定名”,“这仨字的含义是——你们村已经被当成案例研究对象了。”
我盯着“样本”那两个字,有点牙酸。
对平台来说,“样本”是学术,是数据,是选题;
对我来说,“样本”翻译成人话就是——拿来给人看、给人议论、给人评估。
班级群又刷起来。
【有人:卧槽,古柳样本线,这不就是昨晚那个#运气被偷走了#的视频吗?】
【有人:那岂不是要回他老家拍纪录片?】
【胖子:我们班是全校唯一一个输出“问题村代言人”的班。】
【同学A:林宴,牛逼,靠老家上项目。】
【同学B:人家叫“天生素材优势”,懂?】
我本来想假装没看到,结果有人直接在群里艾特我。
【程溪:@林宴 你看到‘样本’两字了吗?】
她这一艾特,把群里一片哈哈哈直接压住了。
【同学C:程姐发话了……】
【同学D:她要开始上价值观课了。】
我回了三个省略号过去。
【林宴:看到了。】
【程溪:那好,我只是确认一下你有没有识字。】
这话看起来像在骂我,其实全是骂那俩字。
胖子在旁边看得直乐:“你女朋友比你还上火。”
“别乱说。”我把手机摁灭,“她只是单纯看不顺眼‘样本’两个字。”
“那你呢?”胖子问。
“我呢?”我想了想,“我只是单纯不喜欢自己名字后面多括号。”
——
上午第一节课是专业必修。
老师刚把PPT打开,班长就站起来:“报告老师,学院刚布置了实践营名单,让我们提醒一下大家关注。”
老师推了推眼镜:“哦,就是那个防汛实践是吧。”
他扫了一眼教室:“名单我看了,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入选……古柳村的那位在哪儿?”
全班哄笑。
我举手:“在呢。”
“哦。”老师点点头,“你那一组是重点观察对象,注意安全。”
“……好。”我点头。
我以为这事就到此为止,他却又想起什么似的补了一句:“对了,以后你写报告的时候,尽量从多个角度写,不要只写苦难,要写当中的韧性和希望。”
“好的。”我说。
“他刚刚是在提前教你怎么写‘样本村报告’。”程溪小声说。
“谢谢你翻译。”我回。
她压着声音:“你别总用这种开玩笑的口气,把严肃问题糊过去。”
我斜她一眼:“你现在认真得像我初中语文老师。”
“你初中语文老师也是这么说的?”她问。
“她说得更绝。”我笑笑,“她说:‘你这种运气好的人,很容易忘记别人有多努力。’”
程溪沉默了两秒:“那她说得没错。”
我:“……”
她又补刀:“不过她没说你忘记别人有多倒霉,这点你还记着。”
老师在台上敲了敲讲台:“下面我们继续讲公共管理中的应急机制——那位古柳村的同学可以重点听。”
全班笑了一圈。
我翻开书,脑子却一点也没在“应急机制”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