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开业第二天早上,人明显没昨天多。
八点不到,门口却已经围了半圈人。
不是抢货,是抢嘴。
“怎么这袋面比镇上贵两块?”
“鸡蛋咋还按个卖?以前在小卖部都是论把抓。”
“你们这是山上下来就学人家城里黑心商家啊。”
说话的是刘婶,典型“村里舆论反射弧”:谁家有事,她比当事人先急。
她一边拍着一袋面粉,一边扭头喊:“王嫂,你来看看,这价是不是虚高了?”
苏小杏站在收银台后,脸快笑僵了:“大婶,这个是山河里统一定价,跟镇上连锁超市一样的。”
“那为啥不跟镇上的活动一样,买一送一啊?”刘婶不依不饶,“我女儿昨天在镇上,就买一送一。你这儿只写什么‘开业九五折’,九五折有啥用?”
她说话的时候,把“九五折”咬得特别响,好像那 5% 是她家命根子。
我心里默默吐槽:
——你昨天买一送一,今天还想原价再减五个点,老板不跑路算我输。
系统很及时地在旁边挂出一行字:
【负面反馈 1:价格认知落差。
来源:刘婶
情绪值:中度抱怨。】
“你别给我上字幕。”我在心里骂,“你下来收银。”
“小宴。”小杏朝我使了个眼色,“你来解释。”
——又到了“大学生出马”的时候。
我走过去,拿起那袋面:“刘婶,你昨天是不是在镇上大超市买的?”
“是啊。”
“那地儿房租一个月几万,空调一天开十二个小时,人工五个人起步。”我一本正经,“人家还能买一送一,说明他们进价比咱们低好多,靠量赚。我们这小店,一天能卖几袋面?要是按他们活动走,怕是三天就关门,你是希望我们‘一天体验店’吗?”
围观的几个人笑出了声。
刘婶被一群人看着,脸有点挂不住:“那你们也不能比人家贵啊。”
“我们没有贵。”小杏赶紧接上,“你算总价,咱这边原价可能高一块,但有九五折,算下来差不多。你昨天坐车去镇上,车费算不算钱?”
刘婶被噎了一下,嘟囔:“那我也没想到你们这儿真能开起来。”
“所以我们得先活着。”我笑,“活着才能慢慢给你们便宜,对不?”
系统在一旁安静更新:
【负面舆论:1 → 0
公平感指数:黄 → 黄绿之间。】
“还行啊。”我心里说,“这就算扭回一点?”
【短期情绪修复成功。】
“别夸我,我会骄傲。”
问题暂时压下去,大家散开去各个货架翻东西。
老马也来了。
他肩上搭着一条毛巾,手里提着两袋刚摘的豆角和西红柿,放在门口:“小杏,这些你看咋整?”
“放这冷藏柜边上。”小杏说,“我写个牌子,标‘本地菜’。”
老马笑眯眯:“你写上‘古柳马家当天现摘’,显得有品牌。”
“行,你有品牌。”我在旁边插嘴,“山河里旗下——马氏蔬菜工作室。”
老马乐得合不拢嘴:“工作室这个词好,听着就不像我这种人。”
系统弹出:
【检测到“马家供应频率”提升
——马家与便利店绑定强度:弱 → 中。】
【003 号对象候选权重:78% → 85%。】
“别疯涨行不行。”我心里说,“你这一涨,搞得像我要拉他上山再推下去一样。”
【宿主可以选择在未来项目设计中,为马家预留缓冲。】
“我知道。”我压下烦躁,“你先别给我画未来折线。”
这时,一个声音从门外传进来:
“哎,这不是老马嘛。”
说话的是苏小杏的父亲。
苏爸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一只袖子挽得高高的,手臂上那块旧伤疤还在。
他以前小卖部关门之后,一直去镇上给人搬货,今天难得在村里出现。
“马老弟,你这菜卖给他们,不卖给我了?”苏爸半开玩笑,“当年我那小卖部也没少帮你压货。”
老马一愣,下意识地挠头:“那不是……你那店不开了吗。”
空气一下子有点尴尬。
——两家的账,在这一刻被放到同一个货架上。
刘婶立刻闻到“瓜”的味道:“哎哟,旧账出来了。”
“小宴。”苏爸转头看我,“你说说理。你小时候写作业,可是在我小卖部的木板凳上写的。”
他说到“写作业”三个字时,语气里有种不自觉的骄傲——
仿佛那几块木板、那盏昏暗的灯,也算参与了我考出去这件事。
我心里一沉。
系统安静地给出一行说明:
【苏家老小卖部
——曾经是村里“日常气运流转节点”;
——关闭后,部分生活便利度下降,被“快递点+镇上超市”取代。】
【当前:
——苏爸对“山河里便利店”既有支持,也有隐性失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