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豆的事件悄然平息,杨小帅凭借智慧化解冲突的方式,在一些底层弟子中悄悄流传,但也仅限于此。外门的生活依旧以修炼为核心,波澜不惊。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来自同辈的竞争压力,始终如影随形。
这一日,天朗气清,正是修炼《青岚基础剑诀》的好时机。演武场上,剑气破空声与教习师兄的呼喝声交织在一起。杨小帅凝神静气,一遍又一遍地演练着“清风拂柳”。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加上突破炼气一层后对身体掌控力的提升,他的剑法虽仍谈不上精妙,但已初具形态,少了最初的笨拙,多了几分流畅自然。
他专注于自己的剑招,心无旁骛,试图将观察青藤所得的“柔韧”之意更好地融入剑式之中。就在他沉浸其中时,一股锐利的气息自身侧传来,伴随着一道略带讥诮的声音:
“杨师弟,多日不见,你这‘清风拂柳’,倒是舞得越来越像‘醉汉打拳’了,只是不知这醉意里,有几分是真功夫?”
杨小帅收剑而立,转头望去。只见周明不知何时已练完一套剑法,正站在不远处,手持他那柄明显品阶不俗的青钢剑,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目光却如他手中的剑一般,带着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
周围的弟子们察觉到这边的动静,纷纷放缓了动作,投来关注的目光。周明和杨小帅,一个是根基扎实、进步迅速的世家子弟,一个是天赋异禀却剑法蹩脚的“混沌灵根”,这两人之间的碰撞,总是格外引人注目。
王铁牛立刻提着木剑站到了杨小帅身边,瓮声瓮气地说:“周师兄,你啥意思?小帅师兄练得好着呢!”
周明看都没看王铁牛,目光依旧锁定杨小帅,语气平淡却带着压力:“杨师弟,我并无他意。只是听闻你悟性超群,连引气都能别出心裁。但这剑法一道,讲究的是千锤百炼,是实打实的水磨工夫。光靠些取巧的心思,恐怕难登大雅之堂。我辈修士,终究要以实力说话。”
这话听起来像是师兄的善意提醒,但结合他那神态和语气,挑衅的意味再明显不过。他是在质疑杨小帅的剑法只是花架子,暗示他依靠小聪明,根基不牢。
杨小帅能感受到周明话语中的那根刺。他知道,周明这种世家子弟,骨子里有着自己的骄傲。自己这个“乡下小子”凭借混沌灵根后来居上,在天赋和关注度上压了他一头,难免会让对方心中不服。之前的几次接触,周明虽然表面客气,但那种若有若无的距离感和竞争意识,杨小帅并非没有察觉。
若是几个月前,面对这种当众的质疑,杨小帅或许会面红耳赤,急于辩解。但经历了外门的磨砺,他的心性沉稳了许多。他并未动怒,反而笑了笑,将木剑随手挽了个剑花——这个动作他练习了无数次,依旧算不上漂亮,但至少不再僵硬。
“周师兄说得是。”杨小帅语气平和,仿佛没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剑法确实需要苦练,师弟我资质鲁钝,正需要像师兄这样的榜样鞭策。”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好奇”表情,“不过,师弟一直有个疑惑,正好向师兄请教。这‘清风拂柳’一式,讲究以柔克刚,但若遇到刚猛无比的攻势,比如……比如张猛师兄那种路数,该如何将‘柔’运用到极致,才能卸力化解,而不是一味躲闪呢?”
他这个问题问得十分巧妙。一来,承认了自己剑法不足,姿态放得很低;二来,将话题引向了具体的剑理探讨,而非意气之争;三来,隐含地抬了周明一手,将他置于“指点者”的位置。
周明显然没料到杨小帅会是这种反应。他预想中杨小帅可能会羞愤,可能会强辩,甚至可能冲动之下提出比试,那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指点”一下对方,展示自己扎实的功底。却没想到,杨小帅完全不接招,反而虚心请教起来,这让他蓄势待发的一拳仿佛打在了空处。
周围弟子们也窃窃私语起来:
“杨师弟这脾气真好……”
“是啊,不卑不亢,还虚心请教。”
“周师兄是不是有点咄咄逼人了?”
周明脸上那丝讥诮的笑意有些挂不住了。他骑虎难下,若不回答,显得他小气,没有同门之谊;若回答,就等于被杨小帅牵着鼻子走,失去了主动权。他深吸一口气,勉强维持着风度,开始讲解应对刚猛攻势的技巧,言语间不免带上了一些卖弄和说教的意味。
杨小帅听得十分“认真”,不时点头,偶尔还会追问一两个细节,显得求知若渴。但他的问题往往能问到点子上,甚至隐隐触及周明剑法中的一些细微不足之处,让周明讲解起来越来越吃力,额角微微见汗。
王铁牛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他虽然憨直,但也看出小帅师兄这招“以柔克刚”用得实在是妙!简直比剑法还厉害!
周明讲了一大通,自觉已经充分展示了“师兄”的水平和“风度”,便想找个借口结束这场让他越来越不舒服的“指点”。他清了清嗓子:“……大致便是如此。剑法之道,还需自行体会。杨师弟若无事,我便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