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县雪盐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关中。不仅百姓交口称赞,那些原本观望甚至抵制的旧盐商和地方势力,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势所趋。雪盐司的门槛几乎被踏破,各郡县派来的使者络绎不绝,纷纷表示愿意配合推行新盐政,请求派遣工匠指导,设立工坊。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热情”,扶苏保持了异常的冷静。他深知,若放任各地一拥而上,标准不一,管理混乱,不仅难以保证雪盐品质,更容易被旧势力渗透,甚至可能滋生新的腐败,将好事办坏。
他召集王绾、公输哲及雪盐司核心吏员,于天工苑内连续召开数次会议。
“胜利固然可喜,然根基未稳,切不可冒进。”扶苏指着墙上绘制的关中郡县图,目光锐利,“雪盐推行,当有章法。”
在他的主持下,一套详尽的《雪盐推行细则》被制定出来:
其一,分级设坊。 将关中地区划分为核心区、优先区、推广区。核心区(如咸阳周边三县)由雪盐司直管,确保工艺和品质标杆;优先区(如各郡治所所在县)由雪盐司派遣专员督导,地方配合;推广区则需待前两区稳定后,再逐步铺开。
其二,标准统一。 天工苑制定出从原料粗盐品质、过滤层级、熬煮火候到结晶干燥的全套工艺标准,并制成图册和简练口诀,要求所有工坊严格遵循。同时,设计统一的“秦”字雪盐包装及防伪标记,由少府监制,严防假冒。
其三,严控人事。 所有工坊核心工匠,必须由天工苑培训并考核认证;各地工坊管事,需经雪盐司审核备案;原有盐吏商贾,需经过严格的政策和技能培训,方可纳入新体系,且其销售渠道和定价必须受雪盐司严格监管。
其四,利润分配。 明确雪盐利润“三三制”原则:三成上缴国库,三成留存地方用于工坊扩建、民生改善及吏员奖励,三成归入少府及天工苑,用于技术研发和后续项目。此举既保证了国家利益,也调动了地方积极性,更为“格物”之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这套细则条理清晰,权责分明,既保证了中央控制力,又考虑了地方实际情况,更预留了发展空间。当细则呈报嬴政御览后,嬴政朱笔一挥,只有一个字:“可。”
细则的颁布,如同给狂奔的野马套上了缰绳,使得雪盐的推广从混乱无序开始转向规范有序。虽然速度看似慢了下来,但根基却打得更加牢固。冯去疾、李斯等重臣看过细则后,也不得不暗自点头,承认扶苏在处理具体政务上,有着超越年龄的老练与周全。
稳定了雪盐大局,扶苏的目光,立刻投向了更为根本的领域——农业。
这一日,他将公输哲和几位擅长木工、铁器打造的匠师召集到天工苑的内室,摊开了一卷新的草图。草图之上,画的正是经过他结合后世知识优化后的曲辕犁和筒车的详细结构图。
“公输先生,诸位,雪盐之事已步入正轨。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事,方是帝国真正的根基。”扶苏指着图纸,神色郑重,“此二物,关乎农耕效率与水利灌溉,其重要性,更在雪盐之上!”
他详细讲解了曲辕犁相比之前实验时的优化原理,以及筒车如何利用水流自动提水,灌溉高处的农田。匠师们都是实干家,听着扶苏的讲解,看着精密的图纸,眼中纷纷冒出精光。
“妙啊!此犁一改之前的对土质有所要求,现在更能适应各种情况,若推行开来,天下农人将省去多少气力!”一位老铁匠激动地摸着曲辕犁的图纸。
“这筒车更是巧夺天工!无需人力畜力,借水自身之力,便能引水上山!若置于河边,可解多少高旱之地灌溉之忧!”公输哲亦是赞叹不已,他仿佛已经看到了禾苗因得此水而郁郁葱葱的景象。
“图纸在此,材料、工艺,还需诸位费心钻研,尽快打造出堪用的实物。”扶苏沉声道,“待实物制成,我需在父皇面前,举行一场农耕演礼!要让满朝文武,天下人看看,‘格物’之学,不仅能出雪盐,更能强我大秦之根基!”
“谨遵公子之命!”众匠师轰然应诺,充满了干劲。他们意识到,长公子所谋甚大,而他们,正是这宏大蓝图的践行者!
就在天工苑为新的农业器械埋头攻关之时,一场针对扶苏和雪盐新政的阴谋,也在暗处悄然升级。
赵高府邸,密室。
赵高的脸色比以往更加阴沉。雪盐的成功和扶苏地位的稳固,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看向对面一个身影笼罩在斗篷里的男子,声音嘶哑:
“田先生,看来我们之前的些许手段,并未能阻止那位长公子的脚步啊。”
斗篷男子,正是旧齐田氏的田襄,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怨毒和决绝:“赵令官,雪盐之利已显,若再让其将这曲辕犁、筒车之类推行开来,赢得更多民心,稳固其位,我等便再无机会了!”
“那你待如何?”赵高阴恻恻地问。
田襄压低声音:“不能再小打小闹。必须在他这新农具推行之初,便给予其致命一击!让他身败名裂,让嬴政对其彻底失望!”
“具体呢?”
“他不是要搞什么‘农耕演礼’吗?”田襄脸上露出一丝狞笑,“那便让他演不成!或者,让这场演礼,变成一场灾难和笑话!具体事宜,我已有安排,只需赵令官在宫内……行个方便,确保届时陛下和众大臣,都能‘亲眼目睹’即可。”
赵高眯起眼睛,权衡片刻,缓缓点头:“杂家知道了。你且放手去做,宫里……自有杂家安排。”
密室内,阴谋的气息几乎凝成实质。
而此刻的天工苑内,炉火正旺,敲击声不绝于耳。改造好的的曲辕犁和第一架小型筒车模型,已然初见雏形。
扶苏抚摸着那光滑的木辕和铁制的犁铧,仿佛能感受到大地在犁锋下翻涌的蓬勃力量。
他知道,一场关乎农业革命,也关乎他自身命运的风暴,即将在这古老的关中平原上,正式上演。而他,已做好了准备。
喜欢大秦:扶苏的两千年救赎!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大秦:扶苏的两千年救赎!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