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蒲坂,扶苏并未直接返回咸阳,而是折向往南,沿着黄河支流汾水河谷缓行。他此行的名义是巡察水利与农事,这也确实是关乎国计民生的要务。
河谷地带相对肥沃,冬日的小雪未能完全覆盖田野,露出底下精心修整过的田垄。扶苏令车驾停下,亲自走到田间,蹲下身,抓起一把略显潮湿的泥土,在指尖捻动。
“土质尚可,但肥力似乎不足往年。”扶苏对陪同的河东郡农官说道。他能看到田边堆着的一些粪肥,但数量和管理方式都显得粗放。
农官连忙躬身回答:“殿下明鉴。战乱未远,民力有所不逮,积肥之法也多沿袭旧俗。”
“天工苑整理的《肥田要略》,郡里可曾推广?”扶苏问道。这是他根据记忆和墨家农学知识,让人整理汇编的,涉及堆肥、绿肥、轮作等法。
“已下发各县,然……乡里识字者少,老农多固守旧法,推行不易。”农官面露难色。
扶苏站起身,望向远处在寒风中显得有些萧索的村落。“光靠文书不行。可在每乡择一二聪慧勤勉之年轻农户,由郡府出资,送至泾水畔的试验田,实地学上一年半载。回来后再由他们带头示范。所见,终胜于所闻。”
农官眼睛一亮:“殿下此法大善!臣即刻去办!”
随行的墨家学者中,一名专精农学的弟子也上前道:“殿下,我等可随这些农户同去,因地制宜,改良此地之法。”
“准。”扶苏点头。他知道,改变千百年的耕作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耐心和示范。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扶苏又巡视了几处坡地,查看了冬季作物的长势,并就水土保持、引水灌溉与当地官吏和墨家学者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他没有发表太多宏大的指示,更多的是询问细节,听取困难,然后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他的平易近人和务实作风,让最初有些紧张的基层官吏渐渐放松下来,开始敢于说出一些实际的问题。
这些看似琐碎的农事水利,在扶苏看来,其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一项宏大的改革。民心之安,首在温饱。只有让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到朝廷是真正在为他们谋利,新政的根基才能牢固。
期间,黑冰台的密报依旧每日送达,但内容大多波澜不惊。刘季依旧在沛县扮演着他的“宽厚长者”,项氏在江东的扩军行动似乎遇到了些物资调配的瓶颈,速度略有放缓。张良的线索依旧飘忽,只是有情报显示,旧齐地的一些盐商开始对朝廷即将在河东推行商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
扶苏将这份关于盐商的密报单独挑出,批注道:“详查其与各地私盐网络,及与朝中任何可能之关联。”他隐隐觉得,这或许不仅仅是商税的问题。
这一日,车驾行至汾水与黄河交汇处附近的一座小城。时近黄昏,天空又飘起了细碎的雪花。扶苏决定在此歇息一夜。
城守是个年近五旬的老吏,听闻储君驾临,慌得手足无措,将官署里最好的房间收拾出来,又张罗着准备宴席。
扶苏制止了他:“不必铺张,寻常饭食即可。孤想看看此地的市集。”
小城的市集自然无法与咸阳相比,但也算热闹。临近年关,不少乡民带着自家的鸡豚、布匹、编织物前来交易,换取些盐铁或其他必需品。扶苏换了身普通的士人服饰,带着两名装扮成随从的护卫,在市集中慢慢踱步。
他在一个售卖农具的摊贩前停下,拿起一把铁锄,仔细看着刃口和装柄的方式。摊主是个黑瘦的汉子,见扶苏气度不凡,连忙招呼:“贵人好眼力,这是小人家自己打的,用的可是官营铁坊出的好铁,耐用!”
扶苏笑了笑,问道:“今年收成如何?这铁器价钱可还负担得起?”
汉子叹了口气:“收成还行,就是这铁器、盐巴价钱还是贵了些。听说朝廷要降税,也不知啥时候能落到咱们头上。”
旁边一个卖柴的老者也插话道:“是啊,要是粮税能再轻点,娃儿们也能多吃几口饱饭。”
扶苏静静地听着,没有表明身份,只是偶尔问几句关于物价、徭役、地方官吏风评的话。他从这些朴实的抱怨和期盼中,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和他们对朝廷的期望。
返回官署时,天色已暗。小城城守忐忑不安地等候着,生怕储君对这里的简陋有所不满。
扶苏却温和地对他说:“民生多艰,尔等为亲民之官,当体察下情,纾解民困。日后上报政务,除钱粮刑名外,可将民间疾苦、物价波动等情,一并详述。”
城守没想到储君如此体恤,激动得连连称是。
夜里,扶苏在灯下翻阅今日收到的奏报。除了各地政务,还有一份来自咸阳的家书,是赢阴嫚所写,主要是些日常问候,但也隐约提及陛下近日咳嗽似乎又重了些,夜里睡不安稳。
扶苏放下竹简,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和飘落的雪花。父皇的病,像一块巨石压在他心头。他能感觉到,时间似乎越来越紧迫了。
北疆的战事、关东的潜流、新政的推行、科技的突破……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稳定的权力核心来支撑。而父皇的健康,正是这个核心最脆弱的一环。
“必须再快一些……”他低声自语。不仅要快,还要稳。如同这冬日里的细雪,看似无声无息,却能悄然浸润土地,为来年的春生积蓄力量。
他回到案前,提笔给萧何和冯去疾写信,要求他们加快河东、河内商税推行的前期准备,同时再次强调,手段务求稳妥,尽量避免激起地方势力的强烈反弹。他又给公输哲和腹朜去信,询问火铳改进和医学院对嬴政病情研究的最新进展。
做完这一切,已是深夜。雪似乎下得大了些,窗外一片静谧。扶苏吹熄了灯火,在黑暗中静静坐着,只有炭火偶尔爆出的微弱光芒,映亮他沉思的脸庞。
帝国的未来,就在这无数个看似平凡、细微的决策和努力中,悄然塑造。
喜欢大秦:扶苏的两千年救赎!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大秦:扶苏的两千年救赎!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