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幽灵协议”如同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在新生宇宙的上空。弦镜同盟内部的气氛悄然转变,从劫后余生的庆幸,转变为一种更加内敛、更加谨慎的警惕。公开的庆祝活动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更高频率的巡逻、更严格的身份核查,以及对所有关键设施的周期性深度扫描。
望舒基地的“净网”行动进入了新的阶段。陈骏团队根据顾临渊提供的“数据幽灵”行为模式特征,开发出了一套名为“余烬扫描”的专用算法。这套算法不再仅仅扫描活跃数据流,而是专注于检测规则层面那些极其细微的、符合特定行为模式的“存在痕迹”和“潜伏印记”。
扫描以望舒基地为核心,如同水波纹般向外扩散。首批重点扫描目标包括星锚网络控制中枢、跨维度通讯枢纽、核心能源矩阵以及所有与太初之门研究相关的数据库。
过程缓慢而精细。庞大的数据流经过“余烬扫描”算法的过滤,绝大多数正常信息被快速放过,只有那些触发了特定行为模式规则的“异常痕迹”会被标记出来,进行二次乃至三次分析。
第一天,扫描一无所获。
第二天,在星锚网络的一个次级备份数据库中,标记出一个极其微弱的、试图伪装成系统日志碎片的异常数据包。经破解,发现是一段关于星锚早期版本能量频率的观察记录,并未包含敏感指令,像是“幽灵”早期潜伏时留下的“学习笔记”。该数据包被安全隔离、分析后销毁。
第三天,在通往“流波镜域”的一条备用通讯线路底层协议中,发现了一个处于深度休眠状态的“监听线程”。该线程设计精巧,几乎与通讯协议本身融为一体,若非“余烬扫描”对其特定的“规避秩序与混乱”行为模式的敏感,几乎无法察觉。线程被无声清除。
每一个发现的清除,都让陈骏团队对“数据幽灵”的潜伏手段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他们更加确信,这个协议覆盖的范围和深度,远超预期。
“它像病毒一样,已经渗透到了我们体系的很多角落,只是目前都处于‘静默’状态。”陈骏向林溪汇报进展,语气沉重,“清除它们需要时间,而且我们无法保证是否还有更隐蔽的,连‘余烬扫描’都无法发现的。”
林溪看着扫描报告上那一个个被标记又清除的点,规则化的面容上看不出表情。“继续扫描,优先级从核心区域开始,逐步向外围扩展。同时,将‘余烬扫描’算法共享给所有建立了深度信任的盟友,要求他们自查。”
她顿了顿,补充道:“注意扫描过程中的能量波动和规则扰动,尽量保持隐蔽。我们不希望打草惊蛇,惊动了更深层的‘幽灵’。”
---
就在望舒基地忙于内部清理时,遥远的、被视为“数据幽灵”可能源头之一的“碧波境”,传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
一支奉命潜入碧波境边缘星域、调查之前被净化节点后续情况的侦查小队,失去了联系。最后一次传回的信号极其短暂且混乱,只有断续的词语:“……镜面……活了……攻击……不是舰队……” 随后通讯便彻底中断,连紧急定位信标都未能激活。
接到报告的林溪和陈骏立刻调取了该区域所有的远程监测数据。数据显示,在侦查小队失联前,该片星域的空间规则参数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剧烈的畸变,其波动特征与之前太初之门规则风暴中的某种次级扰动类似,但更加……集中,且带有明显的攻击性。
“是陷阱?”陈骏推测,“那个节点被净化后,‘幽灵’预设了防御机制?还是说,那里本身就潜伏着别的东西?”
“立刻派第二支侦查队前往该区域,保持超远距离观测,不得靠近失联点。”林溪下令,“同时,分析那段规则畸变的数据,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线索。”
第二支侦查队谨慎地抵达了目标星域外围。远程传感器传来的画面显示,那片空间看起来平静如常,没有任何舰船残骸或能量爆发痕迹,仿佛之前的小队从未存在过。但高精度规则扫描却揭示出,在失联坐标点附近,空间结构布满了极其细微的、如同蛛网般的规则裂痕,这些裂痕还在以缓慢的速度自我修复。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探测器捕捉到了一些飘荡在真空中的、非自然的物质微粒。分析表明,这些微粒的原子结构曾被某种力量强行“镜面化”了一瞬间,然后彻底瓦解。就像是……有人强行将物质变成了它的“镜中倒影”,而倒影无法在现实长久存在,最终崩解。
“镜面攻击……不是实体武器,是规则层面的‘映射’与‘瓦解’。”陈骏看着分析报告,感到一股寒意,“这手段,和之前镜像古城里的‘倒影陷阱’很像,但更加……直接和致命。”
林溪凝视着那片看似空旷的星域,规则化的感知让她能隐约察觉到那里残留的、冰冷的杀意。这不是“数据幽灵”的风格,幽灵更倾向于潜伏和信息操作。这更像是……某种被激活的自动防御系统,或者一个独立的、具备攻击性的“镜影”实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