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玄听到苏晴鸢的疑问,心头微微一动。
自己方才只顾着盘算如何扩大“人才库”,却忽略了,教书先生从何而来。
一千三百余名青州士绅富商子弟,挤一挤能够安置。
独眼龙这货,估计也是从陈友德那番“送族中子弟去北州书院学艺”的话里得到启发,才想到让他手底下那些当惯了土匪的粗汉子,来书院学学看图纸,学学算数。
而独眼龙手下那些平日里负责管事的工头们。脑子稍微灵光些,再加上张莽、张双、三娘子等人的手下,两三千人也是有的。
真要都涌入书院的话,书院内空置的教学楼启用,也能坐得下。
可教书先生,与旧时的四书五经截然不同,寻常儒生根本束手无策。
夏侯玄想了想说道:“王妃,先生不够用,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将书院里那些成绩靠前的学生,让他们去教不就行了?”
“俗话说得好,教是最好的学。让这些学生去教授新来的学生,不仅能让他们将所学温故知新,理解得更透彻,还能提前锻炼他们管理和传授知识的能力。”
“而且,本王还会给这些充当先生的学生,每人奖励一百两银子。”
苏晴鸢听完这话,方才的担忧烟消云散。
王爷这一手,可谓一箭双雕。既解决了师资匮乏的难题,又激励学子们发奋图强。
一百两白银,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足以支撑一年的开销,对于书院学子,更是笔巨款。谁不愿在求学之余,还能有这等丰厚的酬劳?
她低头想了片刻,点了点头,说道:“王爷这法子,确实可行。以优带劣,再辅以重金,学子们定然愿意。”
“只是,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书院的食堂怕是容纳不下。若是都去北州大食堂用餐,路途稍远一点,午膳时间恐会耽搁。”
夏侯玄笑道:“无妨,多走几步路不打紧。实在不行,就让城建司在书院旁边再扩建一座大食堂。”
“空地多的是。正好,今年冬日里闲着也是闲着,给工程队找点活干。”
“本王打算,明年开春,将北原县和北岭县两地,加入工程队的百姓子嗣,也一同安排到北州书院来读书。”
“既然要建,不如一次性建好。让城建司多建十几栋宿舍楼,再配套几座大食堂。”
苏晴鸢安静地听着,只见夏侯玄越说越兴奋。
“最多一两年,我们北州就再也不会缺少技术人才!届时,土木、农学、文理三科的学子,将遍布北州城乡,深入工坊田间。”
“待他们学成毕业,想去夏都赶考的书院学子们,我们北州商会赞助路费。”
“十年,二十年,甚至几十年后,当北州书院的学子,散落在北夏王朝的州府县衙,亦或是商贾士族之中。”
“他们会带着北州的印记,将北州的经验,北州的精神,带往全国各地。”
“到那时,朝堂之上,各州各县,都有我们的人。”
“他们散布到北夏的各个角落,将本王‘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传遍天下!”
苏晴鸢瞥了一眼身旁,意气风发的夏侯玄。
从一个被讥讽为“废物的皇子”到如今雄踞一方、富可敌国的北州之主。他的每一步,都带着超乎寻常的魄力与远见。
修建书院,培养人才,传播理念。这哪里是区区一个藩王该做的事?
这分明是为社稷立言,为万世开太平的举动。王爷他……是想争夺皇位吗?
这个念头,让苏晴鸢心跳加速。
若真如此,这布局下来,不用几十年,或许十年之内,朝堂上支持王爷的官员,便会占据小半江山。
到时候,无论是他主动去争,还是被时势推举,恐怕都由不得他。
夏侯玄长舒一口气,道:“好了,王妃,这里便交给孙青处理,无需我们过多操心。”
“这天气也逐渐凉了下来,北州的风,带着一股寒意。”
“不如,我们回王府,本王亲自下厨,给王妃做一顿热腾腾的涮羊肉火锅,暖暖身子?”
苏晴鸢浅笑道:“王爷雅兴。”
两人相视一笑,并肩走下高台,将广场上千余名正在思索前途的年轻人,以及额头仍沁着汗珠的孙青,都抛在身后。
……
北州城,城建司。
衙门前的水泥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张莽、张双、三娘子等一众工程队的头领,从衙内大步走出。
他们个个腰间鼓囊,脸上挂着喜悦。
独眼龙身穿灰色的工服,走在最前面,回头对身后一众悍匪,扬声道:“今年的工程算是全部完工,弟兄们,都辛苦了!”
“走!都去老子的龙景苑坐坐,我已让雷豹那小子把酒菜都备好。”
“好好庆祝一番!老子那里还存着王爷和李大人奖励的上百坛梦露醉,今天不醉不归!”
张莽,大笑道:“独工头,上次你跟我借钱,说要买地盖楼,难道指的就是这龙景苑?嘿,这名字听着就气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