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10日的晨光,刚把县城农贸市场的旧帆布棚染成暖黄色,红星基建队的队员们已踩着露水赶到,蓝布队服洗得平整,胸前“红星基建”的红字在晨光里格外醒目。林薇拎着施工图纸站在入口,陆衍、李二哥、张大爷和赵文山分立两侧,身后二十名队员整齐列队,连工具都按组别摆得规整——拆旧组的撬棍、锤子,清土组的铁锹、箩筐,登记组的纸笔、卷尺,一目了然。
“按昨天的计划,分三组行动!”林薇的声音清亮,穿透清晨的薄雾,“第一组,李二哥带队,张大爷盯技术,负责拆旧棚、搬旧摊位,记住先拆帆布再卸木梁,朽木单独堆,能回收的旧砖挑出来;第二组,赵文山带队,登记商户旧物资,在地面划施工线,摊位位置按确认单标清楚,别出错;第三组,我和陆衍带队,对接商户、维持秩序,有问题随时协调,安全第一,效率第二!”
“好嘞!”队员们齐声应和,李二哥扛着撬棍,率先往市场里走,身后两个年轻队员赶紧跟上,张大爷拄着拐杖,慢悠悠跟在后面,眼神却始终盯着旧棚的承重柱,生怕出纰漏。刚走到市场中间,就见王大婶、李叔带着十几个商户,拎着扫帚、扛着扁担迎上来,王大婶手里还提着个布包,里面装着热乎的煮鸡蛋:“林同志、队员们,俺们早来了!鸡蛋给大伙揣着,干活饿了垫垫,旧摊位的东西俺们自己搬,你们专心拆棚子,别耽误事!”
林薇赶紧接过布包,往队员手里分鸡蛋,笑着道谢:“大婶,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有你们帮忙,咱的进度肯定能快不少。赵文山,你带几个商户去西侧临时棚,先把他们的旧菜筐、木桌搬过去,登记清楚谁家的东西,别弄混了。”赵文山点头应下,拿着登记本,带着商户往临时棚走,每搬一件东西,就认真记下“王大婶:竹筐3个、木凳2张”“李叔:肉案1张、秤杆1根”,商户们看着登记本,心里都踏实得很。
拆旧棚的工作很快展开。李二哥踩着木梯爬上旧棚,先用剪刀剪开帆布的绑绳,帆布年久脆化,一扯就裂,队员们在下面用竹竿托着,慢慢把帆布卸下来,叠得整整齐齐,赵文山特意过来登记:“旧帆布28块,可用于临时棚修补,单独存放。”张大爷则站在地面,仰头盯着木梁:“那根靠东侧的梁,朽得厉害,别直接往下扔!用麻绳绑住两端,两个人在下面拉着,慢慢放!”
队员们赶紧照做,用麻绳紧紧捆住木梁,李二哥在上面慢慢撬动,下面两个队员合力拉着绳子,木梁缓缓落地,没有溅起一点碎石。正拆着,李叔突然喊了一声:“慢着!那根梁下面压着旧公平秤呢!”大伙赶紧停下,林薇和陆衍走过去,仔细一看,果然有台锈迹斑斑的公平秤,被木梁压在摊位底下,秤盘都变了形。
“这秤虽然坏了,但是俺们市场用了五年的,不少老商户都有感情,能不能留着?”李叔摸着秤身,眼里满是不舍。林薇点头:“当然能留!这是市场的老物件,等新市场完工,咱把它修修,摆在管理处当纪念。陆衍,你带两个队员,先把周围的碎木清理掉,再用撬棍慢慢把木梁撬开,小心别把秤砸坏了。”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操作,花了近十分钟,终于把旧公平秤完好地抬了出来。李叔赶紧用布擦了擦秤身上的锈迹,笑着说:“太好了!以后新市场的人,也能看看以前的公平秤,知道咱市场的规矩。”围观的市民见了,都忍不住议论:“红星队真细心,连老秤都想着留着,比之前赵卫东说的‘全拆了换新’强多了!”
中午时分,刘婶推着食盒赶来,食盒里装着蒸馒头、炒土豆丝,还有熬得浓稠的绿豆汤,特意多带了几个碗,分给帮忙的商户们。大伙围坐在临时棚旁的树荫下,一边吃一边聊,李二哥啃着馒头,抹了把汗说:“上午拆了三分之一的旧棚,回收了两百多块旧砖,下午再加把劲,争取明天就能把地面清干净,后天材料进场就能砌摊位了。”
张大爷喝着绿豆汤,补充道:“下午拆的时候,注意看地面有没有旧水沟,要是有,别直接填了,跟新设计的排水沟对接上,能省不少工。还有,拆下来的朽木别扔,堆到北边的空地上,以后刘婶的临时食堂烧饭能用,不浪费。”刘婶笑着点头:“还是张大爷想得周到,这些朽木够我烧半个月的,省得再买柴火了。”
下午三点,马老板的卡车准时停在市场门口,车上装满了预制板、红砖和水泥,透光玻璃瓦用纸箱装着,上面印着“30×30厘米”的字样,竹筋则用稻草捆着,油润的桐油光泽看得清清楚楚。林薇拿着物资清单,逐一核对:“预制板150块,规格1.5×0.5米,没错;红砖5000块,无裂角,合格;水泥20袋,生产日期4月25日,新鲜;竹筋80根,直径5厘米,桐油浸泡达标。”
马老板跳下车,凑过来看林薇核对,笑着说:“林同志,你放心,这些材料都是按你说的标准做的,预制板的坡度我特意让人校过,1:12,绝没错;透光玻璃瓦我选了厚的,抗风又透光,明天再给你送防水砂浆和排水滤网,保证不耽误你砌摊位。”林薇点头:“辛苦马老板了,物资都堆在东侧施工区,用帆布盖好,别淋雨受潮,尤其是水泥,潮了就没用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