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时光,在邺城的寒秋中悄然流逝。曹操渐渐从长子离世的巨大悲痛中走了出来,只是那份丧子之痛,如同刻在骨头上的印记,每逢夜深人静,依旧会隐隐作痛。然而,身为曹家的掌舵人,他没有太多时间沉浸在悲伤之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已经摆在了他的面前——世子之位的确定。
这些年来,曹操南征北战,平定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曹家的基业日渐稳固,称帝之心早已昭然若揭。只是他年近花甲,身体早已大不如前,近半年来更是时常感到头晕目眩,精力也远不如往昔。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确定世子人选,稳定朝局,否则等到他百年之后,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必然会自相残杀,而手下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和野心勃勃的大臣,也定会趁机生事,到那时,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很可能会毁于一旦。
这夜,三更已过,勤政殿的书房内依旧灯火通明。曹操坐在案前,面前摊着一张素笺,笺纸上用毛笔写着三个名字:曹冲、曹丕、曹植。这是他心中认定的,如今最有能力继承世子之位的三个儿子。
曹丕作为次子,在曹昂离世后,便是名义上的长子。他跟随曹操征战多年,颇有军功,性格沉稳,处事老练,朝中也有不少大臣支持他,按理说,是世子之位的不二人选。可曹操对曹丕始终有着一丝不满,他觉得曹丕过于隐忍,甚至有些阴鸷,缺少一份君主应有的豁达与气度,尤其是在曹昂离世这件事上,曹丕虽然表现得悲痛,却总让曹操觉得那份悲痛之中,夹杂着几分虚伪。
曹植,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所作诗词流传甚广,深得曹操的赏识。曹操一直觉得,曹植身上有着他年轻时的浪漫与豪情,可这份浪漫与豪情,在政治上却成了致命的缺陷。曹植性格洒脱,不拘小节,时常饮酒误事,缺乏政治手腕和应变能力,让他继承大业,曹操始终放心不下。
而曹冲,虽然年纪最小,如今才不过十三岁,却让曹操有着别样的期待。曹冲自幼聪慧过人,“曹冲称象”的故事早已传遍天下,不仅如此,他还心地善良,仁厚宽和,颇有君子之风。平日里,曹冲对待兄长恭敬有礼,对待弟妹关爱有加,对待下人也宽厚仁慈,府中上下,无人不称赞他的品性。曹操一直觉得,曹冲既有聪慧的头脑,又有仁厚的品性,若是加以培养,或许成为一代明君。
曹操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笺纸上“曹冲”的名字,指尖的力道不大,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郑重。烛光跳跃,映照着他深邃的眼眸,里面满是犹豫与考量。立世子之事,关乎根本,容不得半分马虎,他必须慎重再慎重。
“丞相,夜深了”,一个苍老而恭敬的声音在一旁响起。
曹操抬起头,只见伺候他多年的老太监李振正端着一盏热茶,小心翼翼地走到案前,将茶杯轻轻放在他手边。李振是曹操身边的老人了,自曹操出任洛阳北部尉时便跟在身边,如今已有三十余年。他深知曹操的脾气,平日里沉默寡言,谨小慎微,也正因如此,才深得曹操的信任。
曹操伸手端起茶杯,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些许疲惫。他并未察觉,李振在放下茶杯的瞬间,目光飞快地扫了一眼案上的素笺,将那三个名字记在心中,随即迅速收回目光,低下头,依旧是那副恭敬谦卑的模样。
曹操向来痛恨宦官专权,当年黄巾之乱后,宦官干政的弊端更是让他深恶痛绝,因此他身边的太监,大多是目不识丁的粗人,就是为了防止他们干预朝政。李忠便是其中之一,曹操一直以为他不识字,因此也并未将案上的素笺收起,丝毫没有察觉到,刚才那一瞬间,李忠已经将他心中的世子人选看在了眼里。
“嗯,是不早了”,曹操放下茶杯,站起身,伸了个懒腰,身上的疲惫感愈发强烈,“走,去环夫人那”
环夫人是曹冲的生母,深得曹操的宠爱。这些日子,曹操时常会去环夫人的宫殿坐坐,一方面是为了探望曹冲,另一方面,也是想多观察观察这个年幼却聪慧的儿子。
李振应了一声,连忙上前为曹操披上一件厚厚的披风,随后恭敬地跟在曹操身后,点亮一盏灯笼,照亮了通往环夫人宫殿的路。夜色深沉,府中的灯笼大多已经熄灭,只有少数几盏还在风中摇曳,长长的走廊里,只有两人的脚步声和灯笼晃动的光影,显得格外静谧。
片刻后,曹操一行人来到了环夫人的宫殿外。宫殿内的灯火依旧亮着,显然环夫人还未歇息。守门的侍女见曹操到来,连忙恭敬地行礼,随后快步进去通报。
不多时,环夫人便带着曹冲、曹据、曹宇三个儿子迎了出来。环夫人身着一袭素雅的衣裙,发髻上只插着一支简单的玉簪,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见到曹操,连忙屈膝行礼:“臣妾参见丞相”
曹冲、曹据、曹宇三兄弟也一同跪倒在地,齐声说道:“孩儿参见父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