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初冬总带着点缠绵的湿冷,银杏叶几乎落尽,光秃秃的枝桠伸向灰蒙蒙的天空,却在老宅院的墙角留了最后一抹金黄——江恋棠特意捡了些完整的叶片,夹在厚重的《敦煌手作图谱》里,想等去敦煌时带给小石头。沈知遇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手里握着一块胡杨木坯,指尖在木纹上轻轻摩挲,正琢磨着要刻什么样的图案,作为给林阿婆的祝寿礼。
“知遇,你看我选的沙粒怎么样?”江恋棠抱着一个玻璃罐走过来,罐里装着从敦煌带回来的细沙,有浅金、橙红、银白三种颜色,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我想做一幅‘雪中胡杨祝寿图’沙画,用银白的沙粒画雪,浅金的画胡杨,橙红的画寿桃,再用南京的雨花石点缀,你觉得好看吗?”
沈知遇放下木坯,接过玻璃罐仔细看了看,指尖捻起一点浅金的沙粒:“这沙粒质感细腻,颜色也正,很适合画胡杨的纹理。寿桃用橙红沙粒会很亮眼,雨花石可以选几颗带淡粉纹路的,像寿桃上的红晕,更显喜庆。”他伸手拿过旁边的纸笔,快速画了个草图:“你看,胡杨可以画成老寿星的模样,枝干弯成‘寿’字的轮廓,树下再画两个小人,一个是你,一个是小石头,捧着寿桃,这样既有敦煌的特色,又有祝寿的寓意。”
江恋棠凑过去看草图,眼睛一下子亮了:“这个想法太好了!比我原本想的更有故事感!”她坐在沈知遇身边,两人头挨着头,一起修改草图,笔尖在纸上轻轻划过,偶尔碰到彼此的手指,都忍不住相视一笑,空气里满是初冬的暖意和刚确定心意的甜。
“对了,我爸爸说,老木匠爷爷最近在研究‘胡杨木嵌银’的技法,就是在胡杨木上嵌入细银线,让图案更有光泽。”江恋棠突然想起爸爸之前提过的事,“我想刻一块‘双城寿字’木牌,正面刻‘寿’字,笔画里嵌银线,背面刻南京的银杏和敦煌的胡杨,和你的木坯一起送给林阿婆,凑成‘沙画木牌’套装,肯定很有意义。”
沈知遇点头赞同:“好啊!我这块木坯打算刻成胡杨木盒,用来装你的沙画,盒盖刻上‘林阿婆七十大寿’,侧面刻上月牙泉和秦淮河的纹样,这样一套礼物既有心意,又能体现我们俩的手作风格,还能联结南京和敦煌。”
两人越聊越投入,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江恋棠想起妈妈早上说让她带沈知遇回家吃饭,赶紧收拾好手作材料:“我妈妈今天煮了胡杨芽炖羊肉,还烤了馕,你尝尝我妈妈的手艺,比学校食堂的好吃多了!”
沈知遇跟着江恋棠往老宅院走,心里有点紧张——这是他第一次见江恋棠的父母,手里还提着特意准备的礼物:一本绝版的《中国木刻技法大全》,是他托学长从旧书市场淘来的,知道江亦辰喜欢收集手作相关的书籍;还有一盒苏州的刺绣线,颜色丰富,适合苏晓棠做刺绣。
刚走到院门口,就闻到了羊肉的香味。江亦辰正坐在院子里打磨一块胡杨木牌,看到他们进来,笑着站起来:“知遇来啦!快坐,我刚煮了胡杨芽茶,先喝杯暖身子。”苏晓棠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刚烤好的馕,看到沈知遇,热情地招呼:“知遇啊,常听棠棠提起你,说你刻木刻得好,还去过敦煌,快进来坐,羊肉马上就好。”
沈知遇把礼物递过去,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叔叔阿姨,一点小礼物,不知道你们喜欢不喜欢。这本书是关于木刻技法的,阿姨要是需要刺绣线,也可以用这个。”
江亦辰接过书,眼睛一亮:“这本书我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太谢谢你了!知遇,你刻木的手艺怎么样?要不要跟我一起试试这块胡杨木牌?”苏晓棠也笑着说:“是啊,棠棠说你和她一起做了‘沙画木牌’,回头也给阿姨看看,让阿姨也学学。”
晚饭时,桌上摆着胡杨芽炖羊肉、烤馕、沙枣粥,还有苏晓棠做的银杏糕。沈知遇尝了一口胡杨芽炖羊肉,忍不住赞叹:“阿姨的手艺也太好了吧!胡杨芽的鲜和羊肉的香完全融合在一起,比我在敦煌吃的还入味。”
苏晓棠笑着说:“喜欢就多吃点,这胡杨芽是林阿婆上个月寄来的,晒干的,泡软了炖羊肉最香。对了,你们寒假去敦煌,打算什么时候出发?我和你叔叔也想一起去,给林阿婆祝寿,顺便看看老木匠爷爷和小石头。”
江恋棠眼睛一亮:“真的吗?那太好了!我们可以一起去,还能一起在敦煌的手作市集上摆个摊,卖我们做的‘双城手作’。”沈知遇也点头:“我也想跟叔叔请教木刻技巧,跟老木匠爷爷学学‘胡杨木嵌银’,这次去敦煌,能和叔叔阿姨一起,肯定更热闹。”
饭后,江亦辰拿出自己刻的“胡杨祝寿”木牌给沈知遇看:“这是我给林阿婆刻的,正面是老胡杨,背面是‘健康长寿’四个字,打算嵌点沙棘木的细条,增加点敦煌的特色。知遇,你刻木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木纹不顺的情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