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哲在展厅入口画了幅巨大的“手作材料地图”,标注着敦煌的沙枣林、南京的银杏林、苏州的苏绣坊、西安的皮影戏班,每个地点旁边都写着当地的特色材料和改良成果。“这样读者一进来,就能清楚看到我们的材料来自哪里,怎么改良的,”阿哲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我还在地图上画了小石头和老木匠爷爷的头像,标注着‘敦煌手作支援’,特别醒目。”
小夏和陈姐则在给展品贴展签。小夏把腊梅染的挂绳系在展签上,陈姐仔细核对每个数据:“这个沙枣胶的保存温度要写‘20-25℃’,湿度‘50-60%’,之前的样签写的是‘常温’,不够准确,得改过来。”苏晓棠在旁边帮忙,把用改良材料做的沙枣木牌摆在展柜里:“每个木牌下面都要放个小卡片,写着‘黏合材料:改良沙枣胶,保存时间:10年以上’,让大家知道新材料的好处。”
江亦辰则带着科研队的队员小吴,给手艺人讲解新材料的用法。小吴拿着改良的银杏木纤维,给老门东的木刻艺人王师傅演示:“王师傅,您试试用这个纤维编木牌的挂绳,韧性比您之前用的好,还不容易受潮,就算放在潮湿的地方,也不会发霉。”王师傅接过纤维,编了几针,惊讶地说:“真的!比我之前用的软多了,编起来不费劲儿,还结实,以后我刻木牌就用这个纤维!”
小石头则在木工房里,跟着老木匠爷爷寄来的视频,用改良沙枣胶黏合木坯。他先在木坯上涂了薄薄一层胶,然后对齐接口,用夹子固定:“爷爷说涂胶要薄,太厚会溢出来,影响美观。之前用老沙枣胶,要等两个小时才能固定,江叔叔说改良的胶一个小时就能好,我得记着时间。”
苏晓棠走过去,帮他调整夹子的位置:“对,夹子要对准接口的中线,不然木坯会歪。你看,这样固定好,等会儿干了,木牌就是正的,不会斜。”小石头点点头,拿出手机设好闹钟:“一个小时后我们就拆夹子,看看黏合得怎么样。”
傍晚,展厅里的灯亮了,暖黄色的灯光照在展品上,照在大家忙碌的身影上,格外温馨。江亦辰走到苏晓棠身边,看着展厅里的一切——张阿姨的苏绣、阿哲的地图、小夏的展签、陈姐的说明卡,还有大家用新材料做的手作样品,心里满是感慨:“晓棠,你看,我们真的把科研和手作融在一起了。以前总觉得科研是实验室里的事,离手作很远,现在才发现,它们能这么近,能一起让手作变得更好。”
苏晓棠点头,看着远处念念和小石头一起贴手作样品的标签,笑着说:“其实科研和手作本来就不分家,都是用心做事——你们在实验室里测数据,是用心让材料更好;我们在小院里做手作,是用心让生活更甜。这两种用心放在一起,就能做出有温度的事。”
第二天一早,五月手作材料展正式开展。天刚亮,展厅外就排起了长队,有手艺人,有读者,还有带着孩子来的家长,大家都想看看改良后的手作材料,体验用新材料做手作的乐趣。
开展仪式上,江亦辰先介绍了科研队的改良成果:“我们的改良沙枣胶,黏度稳定在450mPa·s,保存时间从原来的3年延长到10年;改良银杏木纤维,韧性提升20%,防潮性也更好。这些材料都是天然的,不会污染环境,适合手艺人长期使用。”
然后苏晓棠上台,手里拿着用新材料做的沙枣木牌:“这些材料不仅好用,还藏着很多手作的故事——沙枣胶里加的驼奶,是敦煌林阿婆寄来的;银杏木纤维,是南京银杏林里采的;沙枣木坯,是老木匠爷爷和小石头晒的。这些材料,连接着敦煌和南京,连接着科研和手作,更连接着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热爱。”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手艺人都举手提问,想了解新材料的用法。老门东的王师傅站起来:“苏老师,江老师,我想问问,改良的沙枣胶能不能黏合红木?我平时刻红木牌,总觉得普通胶黏不牢。”
江亦辰笑着回答:“王师傅,我们测试过,改良沙枣胶能黏合红木,而且黏合强度比普通胶高15%。等会儿您可以去材料试用区试试,我们准备了红木小料,您可以现场黏合看看。”
开展仪式结束后,大家都涌向各个展区。材料试用区最热闹,手艺人围着桌子,试用改良的沙枣胶和银杏木纤维;手作体验区,小石头教孩子们刻沙枣木坯,阿哲教大家画沙枣林插画;苏绣展区,张阿姨教游客绣简单的腊梅纹样,用的就是改良银杏木纤维做的绣线。
念念和编画部的同事们在“样书互动区”,给读者签名送样书,还收集大家对新材料的反馈。一位老奶奶拿着样书,找到念念:“小姑娘,我看你们书里写的改良沙枣胶,能不能帮我黏合一下我老伴生前刻的木牌?那木牌裂了,我一直没敢用普通胶黏,怕弄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