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秋染山河起新程,匠心共筑手工梦
南京的秋意比初冬更显醇厚,银杏小院的那几棵老银杏树,叶片已染成通透的金黄,风一吹便簌簌落下,铺在院中的青石板上,像一层柔软的金毯。苏晓棠蹲在木桌旁,手里拿着一块刚打磨好的沙枣木片,指尖反复摩挲着边缘——这是东乡小木寄来的新一批沙枣木原料,比上次的质地更紧实,木纹也更清晰。木桌上摊着“山河手工盒”的预售订单表,红色的对勾已经画满了大半页,旁边还放着各地师傅发来的消息,字里行间都是掩不住的期待。
“东乡的沙枣木还能供上三批订单,但马大爷说再过半个月,沙枣林要进行秋季养护,砍木的进度得慢下来。”江亦辰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快递盒,上面印着“大理扎染坊”的字样,“段姐寄来的新一批扎染布到了,这次她试了用野菊和沙枣叶混合染,颜色是淡金色的,说是想给手工盒做个限量版的外布。”
苏晓棠立刻放下沙枣木片,起身接过快递盒,小心翼翼地拆开。淡金色的扎染布展开时,阳光恰好从院中的银杏叶缝隙里漏下来,落在布面上,布纹里的野菊纹路仿佛活了过来,淡金中泛着淡淡的绿,像把秋日的山野都裹进了布里。“太好看了!段姐的手艺越来越绝了。”她把布铺在木桌上,手指拂过布面,“不过马大爷那边的沙枣木供应得抓紧,现在预售已经超了预期,要是材料断了,会让读者等急的。”
江亦辰坐在她身边,打开电脑调出材料清单:“我查了下,东乡周边的几个村子也有老沙枣林,只是之前没做过木刻加工,马大爷说要是我们愿意去教技术,他们可以帮忙提供原料。另外,我还联系了蜀地的一个竹编师傅,他那边的竹编工艺很有特色,要是能把竹编加进手工盒里,既能解决沙枣木暂时不足的问题,还能丰富手工盒的内容。”
苏晓棠眼睛一亮:“竹编?这个主意好!之前我们去丽江的时候,看到东巴纸手账的封皮有点软,要是用竹编做内衬,既能保护手账,又多了一种手工工艺。那我们分两路走?我去东乡和大理,一方面帮马大爷教周边村子做沙枣木加工,另一方面看看段姐那边的扎染布产能;你去蜀地考察竹编,顺便聊聊合作的事。”
“正合我意。”江亦辰笑着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两张车票,“我订了明天去蜀地青溪镇的车票,你后天去东乡,这样我们能同时推进,节省时间。对了,小木说他最近琢磨出了一种新的木盒扣设计,想用沙枣木和藏绣结合,你去了可以跟他聊聊,看看能不能用到限量版手工盒上。”
苏晓棠接过车票,指尖捏着票根,心里满是期待。自从“山河手工盒”的计划启动后,她总觉得每一天都被手工的暖意填满,那些散落在山河间的匠人与手艺,就像一颗颗星星,被他们串联起来,汇成了一片温暖的星空。
一、东乡:沙枣林间的技术传
第二天清晨,苏晓棠背着装满手工工具的背包,坐上了去东乡的高铁。车窗外的风景从南京的银杏金黄,慢慢变成了西北的苍茫,等她到东乡高铁站时,远远就看到马大爷和小木站在老沙枣树下,小木怀里还抱着一个竹筐,里面装着他新做的木盒扣样品。
“晓棠姐!”小木看到她,立刻跑过来,把竹筐递到她面前,“你看我做的木盒扣,上面刻了格桑花的图案,还留了小孔,到时候可以把藏绣线穿过去,这样扣起来的时候,藏绣线还能当装饰。”
苏晓棠拿起一个木盒扣,沙枣木的纹理在阳光下清晰可见,格桑花的花瓣刻得细腻又生动,小孔的位置正好在花瓣的中心,穿线后确实能让木扣更精致。“小木,你这设计太用心了!限量版手工盒的木盒就用这个扣,肯定能让读者喜欢。”她把木盒扣放回竹筐,“马大爷,我们今天就去周边的陈家村看看吧,早点把沙枣木加工的技术教给他们,也能早点解决原料问题。”
马大爷笑着点头,手里拿着一把磨得发亮的刻刀:“我已经跟陈家村的老陈说好了,他们村有十几棵百年老沙枣木,就是没人会加工,昨天我把你书里的沙枣木刻教程给他们看了,他们都想跟着学。”
一行人往陈家村走,路上要经过一片沙枣林。此时的沙枣林已经褪去了春天的嫩绿,叶片变成了深绿色,枝头挂着一串串淡红色的沙枣,风一吹,沙枣的甜香就飘了过来。小木指着林子里的几棵沙枣树:“晓棠姐,你看,这几棵是去年我们埋的沙枣核长出来的,现在都快到我胸口高了,我给每棵树都挂了木牌,上面写着‘匠人心,草木情’。”
苏晓棠蹲下来,看着沙枣苗的根系周围,土壤被翻得松软,旁边还放着一小袋有机肥——显然是小木每天都来照料的结果。“小木,你把这些苗照顾得真好,等它们长成大树,就能为更多手工盒提供原料了。”她摸了摸小木的头,“以后你就是东乡沙枣木刻的传承人了,要把这份手艺好好传下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