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济潼关大捷的消息,如巨石入水,在曹魏境内激起千层浪。
各地州郡的官员、世家大族,乃至寻常百姓,都在热议这场惊天逆转。
反应最为激烈复杂的,当数散布在虎牢关以东各地的司马氏族人。
兖州,司马伷接到战报时,正在与幕僚商议军务。
当信使颤抖着禀报司马望十万大军溃败的消息时,这位司马昭的胞弟猛地站起身,面色瞬间惨白。
“不可能!”司马伷一把夺过战报,手指因用力而发白。
“望弟用兵如神,怎会败给成济那个武夫?”
他细读战报,越看越是心惊。
当读到“歼敌三万,俘获五万”时,手中的茶杯“啪”地掉落在地,摔得粉碎。
“十万大军...就这么没了?”司马伷喃喃自语,跌坐回椅中。
幕僚低声道:“将军,如今形势危急。成济整合降卒后,兵力已逾五万,下一步必是西征雍凉,若让其得手...”
司马伷猛地抬头:“若让其得手,下一个就轮到我们了!”
他立即下令。
“传令各营,整军备战!同时联络各位族亲,共商大计!”
然而命令下达后,执行却异常缓慢。
往日对他唯命是从的官员,如今多以各种借口推诿拖延。
“将军,刺史府说粮草需先保障本州防务,暂不能调拨。”
“太守称郡兵需剿匪,无法抽调。”
“各地世家也都推说人手不足,难以征集壮丁。”
司马伷怒极反笑:“好!好一群见风使舵之徒!往日我司马家得势时,个个趋之若鹜;如今稍遇挫折,就急着划清界限!”
豫州的司马亮的处境更为艰难,这位素以谨慎着称的司马昭之弟,在得知潼关惨败后,立即闭门谢客,称病不出。
“如今该如何是好?”司马亮问心腹谋士。
谋士沉吟道:“使君明鉴。成济大胜,朝廷威望重振。此时若贸然行动,恐成众矢之的。但若坐视不理,待成济平定雍凉,必来清算。”
司马亮叹息:“进退两难啊!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
话未说完,但谋士明白他的意思,当初就不该纵容司马昭专权跋扈,以致今日陷入如此困境。
“报!”亲信匆忙入内。
“洛阳来使,带来陛下诏书。”
司马亮心中一紧:“快请!”
诏书中,曹髦明确表示只追究首恶,不问胁从。
只要司马亮恪守本职,效忠朝廷,便可既往不咎。
司马亮持诏沉思良久,终于下定决心:“传令各郡,严守防务,无诏不得妄动。同时上表朝廷,表明效忠之心。”
荆州马骏的反应最为激烈,这位司马懿之子得知噩耗后,当即拔剑斩断案角,誓要为家族雪耻。
“成济狗贼!我必生啖汝肉!”司马骏怒吼道。
“传令各营,即刻整军,我要亲提大军踏平洛阳!”
然而幕僚急忙劝阻:“将军不可!荆州防务紧要,东吴陆抗屯兵江陵,虎视眈眈。若我军北上,东吴必乘虚而入!”
司马骏怒道:“难道就任由成济猖狂?”
幕僚低声道:“听闻王昶已明确表示效忠朝廷,若我军妄动,恐遭两面夹击。”
司马骏沉默良久,终于强压怒火:“那就先按兵不动。但要加强与东吴的联系,必要时可借江东之力。”
与司马氏族人的恐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地非司马系的官员们开始重新审视局势。
徐州刺史召集心腹密议:“成济此役,已显名将之姿。朝廷有此人辅佐,恐非司马氏能敌。我等当早做打算。”
心腹问道:“使君之意是...”
徐州刺史道:“即刻上表朝廷,表明忠心。同时对境内司马氏族人加强监视,若有异动,立即镇压。”
类似的场景在各州郡上演。
许多原本依附司马氏的官员,见风使舵,开始与司马氏划清界限。
他们以各种借口拖延司马氏调兵征粮的要求,甚至暗中向朝廷传递情报。
面对各地官员的阻挠,司马氏族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司马伷暴跳如雷:“这些忘恩负义之徒!往日受我司马家多少恩惠,如今竟敢如此!”
幕僚劝道:“将军息怒。如今形势比人强,他们也是迫不得已。”
司马伷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如今之计,唯有破釜沉舟。传令:不惜一切代价,征集私兵部曲!同时联络各地死士,准备突袭虎牢关!”
然而命令执行起来依然困难重重,各地官员明里暗里阻挠,征集到的兵员粮草远远达不到预期。
“将军,如此下去,恐难成事啊。”幕僚忧心忡忡。
司马伷眼中闪过决然:“就算只有万人,也要一试!否则坐以待毙,唯有死路一条!”
曹髦与王经也在密切关注着各地动向。
“陛下,各地官员纷纷上表效忠,司马氏已是孤家寡人。”王经欣喜禀报。
曹髦却保持清醒:“这些不过是见风使舵之辈。若成将军西征失利,他们转眼就会倒戈相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