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皇宫内,曹髦端坐于御案之后,手中紧握着一卷帛书,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然而,与这略显紧张的姿态不同,他的脸上却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喜悦,眼中闪烁着如星辰般明亮的光芒。
这卷帛书,是内侍刚刚呈上的,来自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这四大顶尖门阀的联合上书。
其内容并非寻常的政务奏报,而是明确表达了支持朝廷推行选官制度改革,以“科举取士”之制,逐步替代沿袭数十年的“九品中正制”。
曹髦反复阅读着信中那些斟酌再三、却意向明确的字句,心潮澎湃。
他深知,这薄薄的一卷帛书,其分量足以撼动大魏的根基,其意义远比收复一两座城池更为深远。
自曹魏立国以来,选官之权很大程度上被世家大族通过中正官把持,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僵化局面。
皇权因此屡受掣肘,朝堂之上,盘根错节的世家势力更是尾大不掉,司马氏之所以能坐大,与此制度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今,这四家最具影响力的世族竟联名表态支持改革,尽管信中亦强调“具体细则,尚需朝议共商”,但这支持的态度本身,就是一股足以冲破重重阻碍的洪流。
“好!太好了!”曹髦忍不住低声赞叹,他将帛书轻轻放在案上,目光仿佛已穿透宫殿的穹顶,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未来。
他清楚地知道,即便推行科举,初期能够脱颖而出、进入朝堂的,大概率仍是那些拥有良好教育资源世家子弟。
但是,这道门槛一旦被打破,寒门子弟便拥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晋升之阶,一个看得见的希望。
只要天下能够逐步安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读书识字的人会越来越多,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积累下,朝堂之上必然能形成一股源自寒门、忠于皇权的新兴力量,届时,世家门阀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从根本上被撼动。
“陛下,”侍立一旁的老宦官见皇帝如此欣喜,也陪着笑脸,小心翼翼地问道:“可是有何喜讯?”
曹髦收敛了一下过于外露的情绪,但眼中的光彩却丝毫未减,他深吸一口气,道:“确是喜讯,关乎国本,关乎千秋的喜讯!去,传朕口谕,召王经即刻入宫议事。”
“老奴遵旨。”
不久,王经奉召匆匆入宫。
在详细阅罢四大世家的联名信后,这位历经风雨的老臣也难掩激动之色,他颤声道:“陛下,此乃天佑大魏,天佑陛下啊!有他们牵头,改革之事,便成功了一半!”
曹髦点头,与王经细细商议起来。
改革之事,由谁在朝堂上率先提出,至关重要。
成济虽是头号功臣,深受信任,但其身份终究是武将,由他来提出涉及文官选拔根本制度的改革,不仅名不正言不顺,也容易引来“武人干政”的非议,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而王经,身为文官领袖,更是皇帝在诛除司马昭、重掌朝政过程中倚重的心腹重臣,由他来提出此议,再合适不过。
“王爱卿,”曹髦郑重道。
“此事关乎国运,明日朝会,便由爱卿担此重任了。”
王经肃然躬身:“老臣义不容辞,必当竭尽全力,促成此事!”
翌日,大殿钟鼓齐鸣,百官依序入朝。
在处理完几项日常军政要务后,曹髦目光扫向文官班列之首的王经,微微颔首。
王经会意,稳步出班,洪亮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陛下,臣有本奏。臣以为,当今之世,欲求大魏中兴,长治久安,除平定叛乱、与民休息外,更需革新选官之制,广纳天下贤才,使野无遗贤,朝多干臣!”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许多官员交换着眼神,预感有大事将要发生。
王经不顾众人反应,继续慷慨陈词:“自前朝延袭之九品中正制,其初设时或为良法,然日久弊生,中正之权几为少数高门所垄断,品评人物,多凭门第,少察实才。致使寒门俊杰报国无门,朝廷亦失却众多栋梁之材。此制若不更张,何以振朝纲?何以聚天下之心?”
他深吸一口气,抛出了酝酿已久的核心提议:“故臣斗胆进言,请废九品中正之旧制,立科举考试之新法!令天下士子,无论出身寒素抑或高门,皆可凭自身才学,报名应试。朝廷设科取士,统一命题,糊名考评,以文取人,以才授官!如此,则贤能者得进,庸碌者知退,选官之权重归朝廷,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
“科举制”三字如同巨石入水,瞬间在朝堂上激起千层浪。
“王大人此言差矣!”几乎是立刻,便有官员站出来激烈反对。
出声者是洛阳一个中等世家出身的官员,他脸色涨红,高声道:“九品中正制乃历代相承之成法,中正官详察乡论,品评人物,最能得士之实才!岂能轻言废弃?况且如今关东未平,蜀吴未灭,天下动荡,正当稳定人心之际,骤然行此亘古未有之改制,必致物议沸腾,人心惶惶,恐非国家之福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