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1 章 全球研创与同心助
德国慕尼黑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驰远全球研发中心的玻璃幕墙已泛着冷冽的光。林舟站在顶楼露台,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 —— 那是母亲年轻时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做研究的留影,背景里的教学楼,如今成了研发中心的一部分。“妈,我们终于把研发中心建到这里了,” 他轻声呢喃,指尖拂过照片里母亲的笑脸,“您当年没能完成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梦,我们会替您实现。”
身后传来脚步声,陆哲拿着一份人才名单快步走来,眼里满是兴奋:“林总,您看!我们从麻省理工、慕尼黑工大、东京大学挖来了 12 位顶尖专家,涵盖 AI 算法、新型材料、智能驾驶三个领域。昨天刚入职的德国材料专家霍夫曼教授,之前研发的轻质合金技术,能让汽车车身减重 30% 还不影响安全性!”
林舟接过名单,目光在 “霍夫曼” 这个名字上停留片刻,笑着点头:“能把这些人才聚到一起,不容易。告诉大家,研发中心的目标很明确 —— 三年内突破固态电池、L5 级自动驾驶、智能能源管理三个核心技术,让‘清鸢?智行’的技术水平领先全球。”
研发中心的实验室很快就热闹起来。来自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穿着统一的白色实验服,却操着不同口音的英语交流。中国 AI 工程师小林正对着屏幕调试自动驾驶算法,旁边的美国交互设计师露西凑过来,指着代码里的一个参数:“林,这个决策逻辑太保守了!我们应该增加实时路况的动态权重,这样在复杂路段的响应速度能快 0.5 秒。”
小林皱起眉头,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一行数据:“露西,你看这个模拟测试结果,动态权重过高会导致系统误判率上升 12%,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能只追求速度。”
两人的争论引来了周围人的围观。德国工程师马克站在一旁,双手抱胸,用带着德语口音的英语说:“我觉得应该先做实体测试,计算机模拟的数据和实际路况差距太大,我们德国的汽车研发,从来都是以实车测试为核心。”
“可实体测试成本太高,周期也长,” 日本材料专家山田摇着头,推了推眼镜,“我们应该先优化材料配方,把电池能量密度再提升 5%,再考虑测试的事,这才是最高效的流程。”
不同的工作理念像不同频率的声波,在实验室里碰撞出尴尬的火花。林舟和陆哲站在角落,看着这一幕,眉头都皱了起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陆哲小声说,“大家各执己见,连个统一的研发方案都定不下来,更别说突破核心技术了。”
林舟沉默着,目光再次落在母亲的照片上。突然,他想起母亲生前常提起的一位同事 —— 慕尼黑工大的埃里希教授,两人当年曾一起研究新能源汽车的能源管理系统。“或许,我们可以请埃里希教授来帮忙,” 林舟眼前一亮,“他不仅技术顶尖,还熟悉不同国家科研人员的工作方式,说不定能协调好大家的矛盾。”
联系埃里希教授时,林舟心里还带着忐忑。毕竟母亲已经去世多年,对方是否还记得当年的合作,是否愿意出山,都是未知数。可电话接通后,埃里希教授温和的声音传来:“我当然记得你母亲,她是我见过最有天赋、最执着的中国科学家。当年我们一起设计的能源管理模型,现在还在我的实验室里保存着。驰远的研发中心要做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我很乐意加入,也算是完成我和你母亲当年未竟的事业。”
一周后,72 岁的埃里希教授出现在研发中心。他穿着一件灰色羊毛衫,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手里提着一个旧皮箱,里面装着当年和林舟母亲一起研究的手稿。“各位,” 埃里希教授站在会议室的讲台前,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科研人员,“我知道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工作习惯和理念,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 研发出最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就像拼图,每一块都有自己的形状,只有找到合适的拼接方式,才能组成完整的图案。”
他打开皮箱,拿出一张泛黄的图纸,上面画着当年他和林舟母亲一起设计的能源管理模型:“这是我和林小姐当年的研究成果,我们花了三年时间,修改了 17 版方案,中间也有过无数次争论。她坚持要把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融入系统设计,让能源利用更高效、更环保;我则更注重德国工程的严谨性,追求数据的精准。最后我们发现,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方案。”
埃里希教授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大家的心结。霍夫曼教授首先站起来,笑着说:“埃里希教授说得对,我们不能只坚持自己的方式。比如小林和露西的算法争议,我们可以先做 50 组模拟测试,再选取 10 种典型路况做实体测试,结合两者的数据来优化决策逻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