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的构想,在“星轨”项目组内部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正如路回终所料,这个方案精准地戳中了不同部门的敏感点。
以李琰为首的核心策划团队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这确实可能成为“星轨”区别于市面上其他ARG游戏的杀手锏。
但其他协作部门则反应各异。
资源评估组首先提出了质疑:增加一个全新的“探索者模式”,意味着美术资源、程序开发和后期测试的工作量几乎要翻倍,在项目已经进入尾声的当下,时间和预算是否允许?
甚至连曲松十所在的策划组内部也有分歧。
有资深策划认为,将核心谜题设计得过于硬核,可能会导致玩家社群产生割裂,不利于整体社区氛围的营造。
曲松十作为方案的主要提出者和未来的核心设计者,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她需要准备一份详尽可行的方案说明,在即将召开的项目阶段性评审会上,说服所有持怀疑态度的人。
压力前所未有的大。
这几天,她几乎长在了公司。
除了睡觉,所有时间都泡在数据、用户调研报告和设计文档里。
她反复推敲“探索者模式”的难度曲线,计算着新增的资源需求,构思着既能满足硬核玩家又不破坏游戏平衡的专属奖励。
路回终清晰地感知到她的压力。
她没有过多打扰,只是将家里的咖啡豆换成了更温和的品类,在她书桌旁常备着润喉糖和眼药水。
深夜,当曲松十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总能吃到一口热乎的夜宵,有时是粥,有时是汤面,偶尔甚至是路回终挑战自我失败的、形状古怪但味道尚可的煎饺。
这种无声的支持,成了曲松十紧绷神经最好的舒缓剂。
评审会前一天晚上,曲松十还在对着PPT做最后的修改。
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玻璃,更显得室内灯火通明。
路回终处理完工作,走到书房门口,看到曲松十眉头紧锁,对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图表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显然遇到了卡壳的地方。
她没有出声,只是走过去,将一杯刚热好的牛奶放在她手边。
曲松十抬起头,眼神有些疲惫,带着求助的意味:“姐姐,我在计算‘探索者模式’可能带来的额外服务器负载,但这个变量太多了,玩家同时在线峰值、数据交互频率……”
路回终心疼的抚了下她眼底的青黑:“‘七划’只照常给你开一份薪水,用得着这么拼?”
曲松十笑了下,抬手握住她的手:“嗯,可是这毕竟是我接触的第一个核心项目呀,在我眼里它就跟我的孩子一样。”
虽然她算不上主策,“星轨”说成是她的孩子还有些夸大,但她相信,路回终会懂她的这份心意的。
而且最最关键的是,“星轨”项目的成功,关乎到职位的晋升,尽管这么说有些功利,但这确实是她离路回终更近的唯一方式,她不得不拼。
路回终拗不过她,无奈地笑了下,俯身,目光扫过屏幕上的数据模型,手指点在其中一个参数上:“这个预估过于保守了。参考我们公司三年前发布的《迷宫》资料片,硬核模式玩家的活跃度和数据交互频率,在发布初期会是普通模式的1.5到2倍,但持续时间较短,峰值过后会迅速回落并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你可以用那个数据模型做基准,结合‘星轨’的用户体量预期,做加权调整。”
她语气平稳,给出的建议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曲松十的思路。
“对啊!《迷宫》的数据!”
曲松十茅塞顿开,手指立刻在键盘上飞舞起来,眼神重新焕发出光彩。
路回终没有离开,就靠在书桌旁,安静地看着她修改。
雨声潺潺,台灯的光晕将两人笼罩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曲松十长长舒了口气,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脸上露出了几天来第一个轻松的笑容:“搞定了!这个数据支撑应该足够有力了。”
她转过头,看向路回终,眼神里充满了感激和依赖:“姐姐,没有你我该怎么办呀~”
路回终看着她眼下的淡青色,伸手,用指腹轻轻抚过。“明天,正常发挥就好。”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你准备得很充分,相信自己。”
这不是盲目的鼓励,而是基于事实的判断。
曲松十抓住她的手,将脸颊在她微凉的掌心里蹭了蹭,像只寻求安慰的小猫。
“我还是有点紧张。”她小声承认。
路回终任由她靠着,掌心传来她脸颊温热的触感。
她沉默了片刻,然后,微微收紧手掌,将她的手完全包裹住。
“紧张是正常的。”她说,目光沉静地落在曲松十脸上,“但你要记住,这个方案的价值,你看得到,李琰看得到,总经办那些盯着投入产出比的人,只要数据清晰,他们也能看得到。你要做的,就是把你的思考和价值,清晰地呈现给他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