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十二月,寒风裹着碎雪掠过广场,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秆已被整齐捆成垛,堆在墙角像一排沉默的哨兵,而合作社的育苗棚里却暖意融融——“抗寒2号”稻种的秧苗已长至三寸高,嫩绿的叶片舒展着,戴维斯先生送来的“御寒3号”电池正稳定供电,温控屏幕上的数字始终停在18℃,透着勃勃生机。陈砚站在育苗棚里,手里拿着一份“全球冬储计划”,指尖划过“非洲区粮仓扩建”“东北区防冻物资储备”“美洲区种子低温保存”等条目,每一项都标注着具体负责人,像一张细密的网,兜住了冬日里的希望。
“陈城主!东北区的李建国大哥发来了视频,说他们的麦田防冻膜不够用,想让咱们支援一批!”林晚秋快步走进来,手里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李建国正站在雪地里,身后的麦田覆盖着薄薄一层积雪,几个农户正忙着用稻草覆盖麦垄。“他还说,东北区的大豆加工厂已经打好地基了,想让咱们派个技术员过去指导设备安装,争取明年春天就能投产。”
陈砚接过平板,点击接通视频。屏幕里的李建国裹着厚厚的棉袄,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雾:“陈城主,今年冬天比往年冷,咱们的小麦虽然抗倒伏,但怕冻坏根系,防冻膜要是能早点到,心里就踏实了!”陈砚立刻点头:“你放心,仓库里还有500卷防冻膜,我让物流今天就发车,再给你们带10块‘御寒3号’电池,万一断电,还能给灌溉设备应急。技术员的事我安排好了,明天就让赵师傅过去,他有十年的设备安装经验,肯定能帮上忙。”
挂了视频,林晚秋递来一份快递单:“对了,非洲区的卡伦寄来了包裹,说是阿米娜给念念和小宇织的毛衣,还有他们新磨的咖啡粉,说是让您冬天提神用。”陈砚拆开包裹,两件蓝色的毛衣映入眼帘,领口处绣着小小的向日葵图案,旁边的咖啡粉袋上印着“非洲区·协作咖啡”的字样。“这毛衣真暖和,让念念和小宇明天就穿上。”他把咖啡粉递给林晚秋,“你把这咖啡粉分给合作社的同事们,大家冬天值班也能暖暖身子。”
正说着,老周扛着一捆竹制育苗盘走进来,竹盘上还带着新鲜的竹屑:“陈城主,这是咱们新做的‘环保育苗盘’,用的是本地的楠竹,比塑料盘透气,还能降解,我在棚里试了试,秧苗的根系比用塑料盘时壮实一成。”陈砚拿起一个育苗盘,指尖触到光滑的竹壁:“太好了!老周,你统计一下各地的育苗需求,下个月给非洲区、美洲区各寄200个,让他们也试试咱们的环保育苗盘。”
下午,陈砚去木工坊看望林爷爷。木工坊里,锯木声和刨木声此起彼伏,几个年轻匠人正围着一块大桃木,雕刻“全球种子库”的门牌,林爷爷则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刻刀,专注地雕琢着一个木盒。“爷爷,您这是在做什么?”陈砚走过去,轻声问道。林爷爷抬起头,眼里满是笑意,他放下刻刀,打开木盒——里面铺着丝绒衬布,整齐摆放着十几个小木格,每个格子上都刻着不同作物的名字:“这是‘种子收藏盒’,想让全球各地的伙伴都寄来一种本地的特色种子,咱们放在‘全球种子库’里保存,以后不管哪里需要,都能随时调取。”
陈砚看着精致的木盒,心里满是感动:“爷爷,这主意太好了!我现在就跟全球联络群发消息,让大家尽快准备种子,争取明年春天把‘全球种子库’装满。”林爷爷点点头,又拿起刻刀:“我还想在木盒上刻一句‘一粒种子,连接全球’,让大家都记住,咱们是靠着种子和协作,才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正说着,木工坊的门被推开,玛丽团长的视频电话打了过来,屏幕里的她站在德国木作工坊里,身后的架子上摆满了木刻作品:“陈城主,林爷爷!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全球木作丰收展’的筹备工作已经完成了,咱们苏城的木作展品占了三成,还有不少欧洲的匠人想跟咱们合作,一起设计‘种子主题’木作!”她转身对着镜头展示展品,“您看,这是我们根据‘广寒1号’稻穗刻的木版画,昨天刚被一位博物馆馆长看中,想长期展出!”
“太好了!”陈砚笑着说,“等明年春天,我让林爷爷带着年轻匠人去欧洲,跟你们的匠人一起创作,把全球的作物都刻进木作里。”玛丽眼睛一亮:“太期待了!我们已经准备好最好的桃木,就等你们来了!”
挂了视频,陈砚接到了戴维斯的电话。戴维斯的声音里满是兴奋:“陈!‘御寒3号’电池的批量生产已经开始了,下个月就能给苏城送50块,还有一个好消息——我们研发出了‘太阳能育苗灯’,能跟电池配套使用,就算阴天,也能保证秧苗的光照需求!”陈砚忍不住拍手:“太好了!有了太阳能育苗灯,非洲区的育苗棚就不用担心光照不足了,我现在就跟卡伦说,让他们准备安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