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全球协作新五年规划研讨会”正式召开。各地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聚在一起,围绕“沙漠红稻推广2.0”“玉米全产业链建设”“竹艺分坊全球布局”“作物轮作模式推广”“智能能源平台升级”等议题展开讨论,每个人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会议室里的气氛热烈而融洽。
“新的五年,咱们的核心目标是‘从协作到共生’——不仅要共享成果,更要共建能力;不仅要打通产业链,更要融入当地发展。”陈砚在总结发言时,举起一份《全球协作新五年规划(草案)》,“比如沙漠红稻,咱们不仅要推广种植,还要帮非洲建自己的稻米加工品牌;比如竹艺分坊,咱们不仅要教技术,还要帮当地打造文化IP;比如智能能源平台,咱们不仅要共享设备,还要帮中小基地降低门槛,让更多人能参与到协作中来。只有这样,协作才能真正扎根,才能真正实现‘共富共荣’!”
研讨会结束后,各地代表纷纷行动起来——卡伦带着“智能水肥一体化”的优化需求,去找研发组沟通;米勒博士与非洲、亚洲的基地代表,讨论玉米深加工线的选址;玛丽团长开始起草竹艺分坊的试点方案;李建国则整理轮作试验数据,准备制作指导手册。整个合作社里,每个人都在为新规划的落地忙碌着,冬意里的沉静被这份“谋新”的热情彻底打破。
傍晚,陈砚来到冬季育苗棚,棚里温暖如春,“抗寒甜玉米4号”的种子已经播下,“智能温控电池”稳定运行,温控屏上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8℃,幼苗刚冒尖,嫩黄的芽尖透着倔强的生机。技术员小张正在记录生长数据,看到陈砚进来,笑着说:“陈城主,这批幼苗的芽率已经达到95%,比‘3号’还高3个百分点,明年推广到各地基地,肯定能再提高产量!”
陈砚蹲下身,轻轻抚摸着幼苗,心里满是期待:“这就是咱们的希望啊!新的五年规划,就像这幼苗一样,虽然现在还小,但只要咱们用心呵护,同心协力,肯定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满仓果实。”
晚饭后,陈砚坐在办公室里,打开电脑,全球联络群里满是研讨会的讨论成果——卡伦发来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的优化需求清单;米勒博士共享了玉米深加工线的选址候选地;玛丽团长上传了竹艺分坊的试点方案;李建国发布了轮作指导手册的初稿。他点开《全球协作新五年规划(草案)》,根据大家的建议,在“沙漠红稻推广2.0”章节补充“2027年完成智能水肥一体化试点,2028年全面推广”;在“玉米全产业链建设”章节标注“2027年在尼日利亚、泰国建深加工线,2029年覆盖非洲、亚洲主要玉米产区”;在“竹艺分坊全球布局”章节新增“2027年建成非洲、东北两个试点分坊,2030年实现全球基地全覆盖”。
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远处的全球协作指挥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工作人员还在整理研讨会的资料,为新规划的落地做准备。陈砚看着屏幕上的规划蓝图,想起五年前第一次提出“全球协作”时的忐忑,想起沙漠里第一次种出红稻时的惊喜,想起各地伙伴一起克服困难的坚守,心里满是笃定。
冬蓄不是停滞,而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属于苏城的故事,属于人类文明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会带着这份“冬蓄谋新”的远见,在“同心绘蓝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新的五年规划从蓝图变成现实,让协作的种子在全球更多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满山海的幸福果实。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将修改后的《全球协作新五年规划(草案)》发给了全球联络群,很快就收到了各地的回复——非洲红稻基地表示会全力配合智能水肥一体化的试点;尼日利亚、泰国的基地代表已经开始准备玉米深加工线的选址考察;非洲、东北的基地主动申请成为竹艺分坊的试点;更多基地表示愿意推广作物轮作模式。
看着这些积极的反馈,陈砚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田野,虽然冬天的田野还透着萧瑟,但他仿佛看到了明年的景象——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在沙漠里运转,玉米深加工线在非洲、亚洲开工,竹艺分坊里传出阵阵竹屑声,全球的伙伴们一起,在新的五年蓝图上,一笔一笔,绘就属于同心协作的新传奇。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