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的风带着燥热掠过苏城时,老稻田里的冬小麦已彻底熟透,金黄的麦穗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风一吹,整片田地就像流动的金海,连空气里都裹着麦秆的清香。陈砚站在田埂上,指尖划过饱满的麦穗,战术终端屏幕自动弹出监测数据:“小麦千粒重38g,亩产520kg,较灾前同期提升20%,今日适宜收割。”
“可算盼到这一天了!”张大爷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扛着一把新磨的镰刀,刀身映着天光,裤脚还沾着清晨的露水,“我凌晨就去田埂转了圈,麦穗沉得压弯了秆,今年这收成,能让苏城所有人都吃上新麦面!”老人说着,弯腰掐下一粒麦子,放在掌心揉搓片刻,吹走麦壳,将莹白的麦粒塞进嘴里嚼了嚼,眉眼瞬间舒展开来,“筋道!比我年轻时种的任何一季小麦都有嚼劲,用这面蒸馒头、擀面条,肯定香!”
田埂旁的空地上,早已挤满了忙碌的身影。队员们将收割机调试妥当,金属机身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居民们则拎着竹篮、麻袋,围在打谷场边缘,等着第一波麦粒登场;连海洲来的幸存者们也主动加入,有过农机操作经验的老吴,正跟着小李检查收割机的传送带,手里还拿着块抹布,时不时擦拭机器上的灰尘。“以前在海洲农场开过这玩意儿,放心,保证不出岔子!”老吴拍了拍收割机的外壳,声音洪亮,“今天争取把麦子全收完,晚上咱们就蒸新馒头!”
陈砚刚要应声,通讯器突然震动起来,是舟山基地发来的实时画面。屏幕里,科研人员正围着一片绿油油的作物忙碌,叶片间缀着细小的紫色花苞。“这是我们培育的耐盐碱苜蓿,既能当饲料,又能改良土壤!”通讯器里的声音满是雀跃,镜头扫过田边的标牌,上面写着“苜蓿苗培育成功,预计本周送达苏城”,“另外,你们要的海带苗已经打包好了,跟苜蓿苗一起运过去,正好赶上稻田换水后的种植期!”
挂了通讯,陈砚注意到打谷场角落有个小小的身影——是海洲来的小男孩阿远,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里画收割机。阿远刚到苏城时格外沉默,总是躲在大人身后,如今却敢主动凑到田埂边,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麦穗。“想试试割麦子吗?”陈砚走过去,笑着递过一把小巧的镰刀,“小心点,别伤到手。”
阿远犹豫了一下,伸手接过镰刀,指尖轻轻碰了碰刀刃,又飞快缩了回去。他抬头看向不远处的阿玲,见阿玲点头鼓励,才攥紧镰刀,学着张大爷的样子,弯腰抓住一丛麦秆,慢慢往后拉。虽然动作生疏,割下的麦秆也歪歪扭扭,却让他眼睛亮了起来:“叔叔,我也能帮上忙了!”
“当然能。”陈砚蹲下身,帮他把割下的麦秆捆成小束,“等收完麦子,我们还要种海带、种苜蓿,到时候你可以跟张爷爷学种地,跟阿玲姐姐学修东西。”阿远用力点头,把捆好的麦秆抱在怀里,小跑到打谷场,小心翼翼地放在麦堆旁,像完成了什么重要的任务。
正午时分,收割机终于启动。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金色的麦穗被卷入机身,很快就吐出整齐的麦秆,颗粒饱满的麦粒则顺着传送带落入麻袋,不一会儿就装满了好几袋。张大爷跟在收割机后面,时不时弯腰捡起散落的麦穗,嘴里还念叨着:“一粒都不能浪费,这都是活命的粮。”
阿玲也没闲着,她戴着帆布手套,帮着居民们把装满麦粒的麻袋搬到晾晒区。钛合金假肢踩在晒谷场上,稳得没有一丝摇晃,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打湿,贴在脸颊上,却没停下手里的活。“队长,你看这麦粒多饱满!”她举起一把麦粒,阳光透过指缝落在麦粒上,泛着莹白的光,“晚上蒸馒头时,我多放两勺糖,给孩子们做甜馒头!”
傍晚时分,最后一片麦田终于收割完毕。夕阳将天空染成橘红色,打谷场上的麦粒堆成了小山,散发着温热的麦香。队员们和居民们围坐在麦堆旁,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干粮——李婶做的咸菜、阿玲烤的樱花酥,还有海洲阿姨煮的海带汤,简单的食物,却吃得格外香甜。
“明年咱们再多种两亩小麦,旁边再种点玉米!”张大爷喝了口热茶,指着远处的空地,“等苜蓿苗长起来,还能养几头牛羊,到时候大家就能喝上新鲜的牛奶、吃上羊肉了!”
“我跟科研组说好了,秋天就把樱桃苗移栽过来,种在樱花树旁边!”阿玲接着说,眼里闪着光,“到时候春天看樱花,夏天吃樱桃,秋天摘苹果,冬天还能煮小麦粥,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陈砚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掏出战术终端,翻到之前的记录——从第十三个净化日的菜苗发芽,到第三十个净化日的樱花绽放,再到如今的小麦丰收,每一页都写满了苏城的新生。他点开新的记录,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敲击:“第三十四个净化日,小麦熟了,新苗在路上,苏城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老周、阿凯、陈默,你们看,我们不仅守住了这片土地,还让它长出了更多希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