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中午,周远正在办公室审阅文件,陈明急匆匆闯了进来:周工!我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
周远立即放下笔:什么问题?
东引桥第三段,桥面与护栏连接处的复合材料出现微裂纹。陈明摊开拍摄的照片,肉眼几乎看不见,但超声检测显示裂纹深度达到2毫米。
周远眉头紧锁:带我去现场。
在仔细检查问题部位后,周远立即通知了林涛和其他核心技术人员。紧急会议上,各方意见分歧严重。
这种微裂纹在容许范围内,不影响结构安全。材料供应商代表坚持道。
林涛翻看着检测报告:但疲劳试验表明,这种裂纹在长期动载下可能扩展。我建议更换整个区段。
更换?施工负责人跳了起来,那至少延误一个月工期!香港回归前通车的目标怎么办?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周远身上。他沉思良久,开口道:我有个折中方案——不更换整段,而是在裂纹区域钻孔止裂,然后注入高强度树脂,最后覆盖碳纤维补强层。
这能保证长期性能吗?林涛质疑道。
理论上可行,但需要实验验证。周远看向材料供应商,你们实验室能做加速老化试验吗?
可以,但至少需要48小时。
那就立即开始。周远拍板,同时准备两套方案:如果试验通过,采用修补方案;如果不通过,立即启动更换程序。
会议结束后,林涛留下来与周远单独交谈。
老周,你这次的决定...很冒险。林涛直言不讳,如果修补方案日后出问题,责任全在你。
周远望向窗外逐渐成形的大桥:老林,记得我们大学时参观南京长江大桥吗?导游说那是自力更生的丰碑。现在轮到我们这一代工程师来书写中国桥梁的新篇章了。
林涛沉默片刻,突然笑了:你总是看得比我远。好吧,这次我支持你的决定,但我会亲自监督每一道修补工序。
48小时后,材料实验室传来好消息——修补方案通过了200万次疲劳循环试验,性能完全满足要求。整个技术团队松了一口气,立即开始了修补作业。
一周后,当最后一道碳纤维补强层完成固化时,周远接到了佐藤教授从东京发来的邮件。邮件中,佐藤详细询问了虎门大桥的气动设计参数,并附上一篇他刚完成的关于悬索桥抗风稳定性的论文。
周远认真阅读论文后,发现佐藤在理论上对虎门大桥的导流板设计提出了质疑。他立即组织团队进行复核计算,并亲自撰写回复,用实测数据和理论分析论证了设计的合理性。
邮件往来持续了整整一周,技术讨论越来越深入。最终,佐藤回信承认:周先生,您的数据和分析很有说服力。看来在某些领域,中国工程师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周远把这段回复转发给了整个技术团队。办公室里爆发出欢呼声,不少人甚至红了眼眶。这一刻,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项工程的成功,更是中国桥梁技术获得世界认可的骄傲。
随着通车日期临近,各种验收和测试接踵而至。最关键的动静载试验安排在通车前一个月进行。试验当天,珠江两岸挤满了围观群众和媒体记者。24台每辆重达35吨的卡车将同时驶上大桥,测试其承载能力。
周远站在指挥车上,手持对讲机,注视着车队缓缓驶上桥面。大桥在重压下轻微变形,但所有监测数据都在正常范围内。
加载至85%设计荷载...变形值正常...
加载至100%设计荷载...结构响应符合预期...
加载至120%设计荷载...仍在安全范围内...
随着测试工程师的一次次汇报,指挥车内的气氛逐渐轻松起来。最终,当满载的卡车车队安全驶离大桥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成功了!林涛激动地抱住周远,我们真的做到了!
周远笑着点头,目光却依然盯着监测屏幕:等等,西侧第五段的振动数据有点异常。
陈明立即调出该位置的详细监测记录:确实有轻微异常振动,但幅度很小,远低于警戒值。
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局部气动特性与整体略有差异。陈明推测道,需要进一步分析。
周远沉思片刻:记录数据,通车后继续监测。必要时可以安装辅助阻尼器。
当天晚上的庆功宴上,张建国举杯致辞:虎门大桥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在大跨径悬索桥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觥筹交错间,周远却悄悄离席,独自来到江边。夜色中的虎门大桥灯火通明,宛如一条璀璨的星河横跨珠江。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闪回——技术争论、不眠之夜、危机时刻、突破瞬间...
就知道你在这里。林涛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递给周远一杯茶,怎么不跟大家一起庆祝?
太吵了。周远接过茶杯,而且我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