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达地铁D2标段的试验段隧道内,周远用手指轻轻敲击着刚刚安装完毕的新型复合管片。与传统的混凝土管片不同,这种灰黑色的材料表面有着细微的纹理,触感更像是某种特殊的陶瓷。
48小时盐水浸泡测试结果出来了。张明从隧道另一端快步走来,手中的平板电脑显示着一组数据,腐蚀量仅为德国标准允许值的35%,抗压强度还提升了12%。
周远接过平板,眼睛微微眯起。隧道顶部安装的LED灯将他的影子投在管片接缝处,形成一道清晰的界线——就像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工程理念的分野。
通知施耐德了吗?
德国监理组正在来的路上。张明嘴角微微上扬,听说施耐德特意从柏林请了材料专家过来。
周远点点头,继续检查管片接缝处的防水处理。这种新型复合材料是他带领团队历时八个月研发的成果,融合了中国的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德国纳米涂层工艺以及当地贝都因人的传统防腐蚀智慧。如果试验成功,不仅将解决吉达高盐地质的难题,更可能改写国际地铁建设材料标准。
隧道入口处传来脚步声。施耐德带着三位欧洲面孔的专家走来,其中一位银发老者正用德语快速说着什么,手里拿着检测仪器。
周先生,这位是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克莱因教授,欧洲隧道材料领域的权威。施耐德介绍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微妙的挑战意味。
克莱因教授没有寒暄,直接开始用高精度仪器检测管片表面。他先是测量了接缝宽度,然后用某种溶液测试表面硬度,最后甚至用微型钻头取样分析。整个过程持续了近半小时,期间只偶尔用德语与助手交流几个专业术语。
周远安静地站在一旁,目光不时与张明交汇。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不安,但周远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他对自己的技术有绝对的信心。
终于,克莱因教授直起身,摘下眼镜擦了擦。他转向施耐德,说了一长串德语。施耐德的表情从严肃逐渐变为惊讶,最后甚至露出一丝笑意。
教授说...施耐德翻译道,语气复杂,这种材料的性能数据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抗氯离子渗透性比欧洲最好的产品还要高40%。但他质疑大规模生产的质量控制问题。
周远从公文包取出一份文件:这是青岛工厂的试生产报告,连续十批次的性能波动控制在5%以内。他又指向管片一角几乎不可见的编号,每块管片都有独立的质量追溯码,扫描后可以看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部检测数据。
克莱因教授仔细阅读报告后,突然用英语问道:这个配方中的M-添加剂是什么成分?我在欧洲从没见过类似的材料参数。
周远与张明交换了一个眼神。年轻人会意地接过问题:这是基于当地传统建材改良的矿物复合物,具体成分配比涉及专利技术。但我们提供了完整的第三方安全认证报告。
德国专家们低声讨论了一会儿。最终,克莱因教授向周远伸出手:周先生,我必须承认,你们在材料适应性研究上走在了前面。欧洲标准需要重新考虑热带海洋环境下的特殊要求了。
项目部的会议室里,周远正在审阅张明提交的E1标段施工方案。这是吉达地铁最复杂的一个标段——既要下穿古老城区,又要避开地下盐水脉,德国监理组最初认为至少需要三年才能完成。
采用双模式盾构机的想法很大胆。周远用红笔圈出图纸上的一处细节,但这种过渡段的结构应力计算够精确吗?
张明身体微微前倾:我们做了三次有限元分析,还参考了北京地铁14号线下穿元大都遗址的经验。他翻开方案附录,这里特别增加了应变监测点密度,每米设置一个光纤传感器。
周远注意到年轻人的手指在轻微颤抖——这是张明第一次独立负责如此重要的标段。他想起三十年前自己初次主持北京地铁段施工时,安德烈导师也是这样审阅他的方案。
方案基本可行。周远合上文件,但有两点修改意见。他竖起一根手指,第一,增加与当地文物部门的协调频次,每天汇报一次地面沉降数据;第二...他停顿片刻,这个标段由你全权负责,我只作为顾问提供支持。
张明瞪大眼睛:周总,这...这么重要的标段,我怕...
怕什么?周远打断他,E1标段用的全是你的方案,你的计算,你的团队。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有困难就克服困难。他指了指墙上吉达地铁的全线示意图,工程师的成长没有捷径,就像地铁隧道——一米一米往前掘进。
会议结束后,周远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张明召集技术团队紧急开会。年轻人的背影挺拔而坚定,已经隐隐有了项目负责人的气场。窗外,吉达的夕阳将沙漠染成金色,远处工地上的塔吊缓缓转动,宛如巨大的计时器,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蜕变。
E1标段开工第七天,周远的手机在凌晨三点响起。电话那头,张明的声音异常紧绷:周总,E1标段遇到流沙层突变,盾构机扭矩异常升高,已经触发自动停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