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不明显!浆液被大量冲走!”注浆工程师的声音充满焦虑。
“坚持住!持续高压力、大流量灌注!目标是先在通道后方形成一道‘凝胶屏障’,减缓水流速度!”周远紧盯着压力曲线,“准备第二级材料!”
连续数小时的高压灌注后,奇迹发生了。ROV镜头捕捉到,喷涌水柱的浑浊度开始下降,喷涌高度似乎也略微矮了一点。最关键的是,隧道轴线上的孔隙水压力计读数,那令人绝望的下跌趋势终于**停止了**!稳定在了0.6MPa左右。虽然远低于原始压力,但至少不再崩溃。
“水流速度降下来了!凝胶屏障起作用了!”指挥室响起压抑的欢呼。
“注入第二级:高分子瞬凝化学浆!”周远抓住战机,“低粘度,高渗透性!让它顺着水流方向,渗透到更前端的裂隙中去!”
如同墨汁滴入清水的乳白色化学浆液被注入。这种材料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遇水瞬间膨胀凝胶的特性。这一次,在已经被水泥浆初步“拖住”的水流中,化学浆液发挥了作用。ROV画面中,喷涌水流的核心部分,开始出现明显的、粘稠的白色絮状物,水流变得粘滞,喷涌高度显着降低。
“就是现在!第三级:聚氨酯膨胀体!定点投放!”周远下达最后的总攻命令。
数个篮球大小的、包裹着特殊外膜的聚氨酯橡胶块,通过ROV的机械臂,被精准地投放到被化学浆糊化、水流大幅减弱的孔口区域。遇水后,这些橡胶块在短短几十秒内迅速膨胀数十倍,如同巨大的、充满弹性的塞子,在机械臂的辅助下,死死地堵住了那个曾经疯狂咆哮的“海眼”!
喷涌,终于停止了。
海面上只剩下翻滚的余波和一片浑浊。指挥室里一片寂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夹杂着如释重负的哽咽。张明看着屏幕上那归于平静的海底画面和稳定在0.65MPa的压力读数,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靠在冰冷的舱壁上大口喘气。
周远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终于略微松弛,疲惫如潮水般涌来。他摘下眼镜,用力按了按发胀的太阳穴,额角的疤痕在汗水浸润下格外显眼。这场惊心动魄的“定海”之战,暂时封住了“海眼”,但代价巨大——F7带的水文地质环境被彻底改变,原始的压力平衡不复存在。
“海眼”被封堵,但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压力恢复监测数据显示,F7带的水压正在以一种**极其缓慢且不规律**的方式回升,如同一个重伤巨人的微弱心跳。更令人不安的是,不同监测点的压力回升速率差异巨大,这表明地层在经历剧烈泄压和再增压后,其渗透性、导水通道都发生了复杂的、难以预测的重组。
盾构始发井内,那台耗费巨资打造的“定海神针”号气盾结合盾构机,如同蛰伏的巨兽,静静等待着穿越未知深渊的指令。周远站在庞大的中盾前,仰望着复杂的管线和密封结构,神色凝重。
“周总,根据最新的压力恢复数据和地质反演模型,我们预测盾构机掘进至F7核心区时,实际水压可能在**1.0MPa至2.5MPa**之间剧烈波动!甚至可能出现局部超压(>2.8MPa)或瞬间失压!”水文地质专家汇报的声音带着颤抖,“我们原有的压力设定模型…基本失效了。”
压力控制室内,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气-液-土压力联动控制界面。张明带领的团队正在做最后的系统调试和参数预加载。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紧张。这套被寄予厚望的智能控制系统,即将在真实、混乱、充满未知的高压水环境下接受终极考验。
“张工,压力设定值…我们填多少?”一个年轻工程师看着屏幕上等待输入的“开挖面设定压力”空白栏,声音发虚。这个值,将是盾构机赖以平衡地层压力、防止灾难的基准线。
张明深吸一口气,看向周远。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过来。
周远走到主控台前,手指在冰冷的控制面板上划过。他没有立即输入数字,而是调出了“定海行动”中收集到的所有压力、流量、注浆量、地层响应数据,以及最新的压力恢复监测曲线和地质反演模型结果。
“**没有固定的设定值。**”周远的声音在寂静的控制室里格外清晰,“面对这样一个被我们‘动过手术’、处于剧烈调整期的地层,任何预设的固定压力都是刻舟求剑。”他点开一个复杂的算法模块界面,“启动**‘动态压力平衡模式’(Dynamic Equilibrium Mode - DEM)**。”
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核心算法框:
* **核心输入**:实时高密度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阵列数据(开挖面前方、泥水舱、气液隔离舱、高压气舱)、渣土成分与流量分析数据、地质雷达/随钻测量(MWD)前方短距预报数据、历史压力波动模式学习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