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市委大院大部分窗户的灯光已相继熄灭,唯有市纪委大楼七楼,纪委书记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秦明心没有开大灯,只亮着桌上一盏绿色的台灯,灯光勾勒出他凝重的侧影。他正伏在宽大的办公桌上,借助台灯的光线,仔细翻阅着一份刚从干部档案室调来的、厚厚的牛皮纸档案袋。
袋面上,“楚峰”两个字,用黑色钢笔写得端正有力。秦明心解开缠绕的棉线,抽出里面的材料。最上面是一张干部履历表,贴着一张两寸免冠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约莫三十四五岁,留着极短的寸头,面部线条硬朗,鼻梁高挺,嘴唇紧抿,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眼睛,即使在照片上,也透着一股清澈、锐利、甚至带着几分军人特有的审视和警惕的光芒,与机关里常见的或圆滑或谦恭的表情截然不同。
秦明心仔细阅读着履历表中的每一项:
楚峰,男,汉族,中共党员,现年35岁。出身于本省着名的贫困地区云雾山楚家洼,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名牌大学生。
家庭主要成员及重要社会关系:父亲,楚明山,务农;母亲:周小岚,务农;哥哥,楚岳,部队服役,妹妹,楚芸,清江大学在校。社会关系简单。
看到“社会关系简单”这几个字,秦明心的目光微微停顿。这在清风市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中,或许是一种“劣势”,但也可能是一种难得的“优势”。
学习、工作经历:
18岁,高中毕业入伍,服役于西南军区某特种侦察大队。历任战士、班长、代理排长。档案附有部队鉴定:军事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一次。
25岁,退伍。参加公务员考试,以笔试面试综合第一的成绩考入清风市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任书记员、科员。
28岁,因在参与查办公安局某副局长滥用职权、受贿案中,不畏威胁,突破关键行贿人口供,表现突出,被破格提拔为反贪局侦查一处副科长。
30岁,市级监察体制改革,随整体转隶至清风市纪委监察委(后改为监委),分配在纪检监察室,任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参与查办多起县处级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档案记载:在查处城建局腐败窝案中,曾顶住说情风,坚持原则。
33岁,调任市纪委监察室二室,任副主任(副处级)至今。
“楚家洼……我知道那个地方,很苦。能从那里面考出来,不容易。”秦明心喃喃道,眼神中多了几分审视,“没有背景,意味着受人情关系牵扯少;专业过硬,有能力切入问题的核心;有基层吃苦的经历,韧性和原则性可能更强……”
看到这里,秦明心的眉头微微蹙起。从反贪局到纪委办案一线,楚峰的表现可谓出色,是典型的业务骨干。但为何在33岁,正是年富力强、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的时候,被从核心的办案部门,调到了相对边缘的监察二室担任副职?监察二室主要负责联系单位的日常监督、信访初核等,与直接查办大案要案的一线侦查工作有明显区别。这看似平级调动,但在纪委内部,无疑是一种从“前沿”到“二线”的调整。是正常轮岗?还是另有隐情?
他继续翻阅后面的年度考核登记表和重要鉴定材料。
在反贪局和纪委纪检监察室期间的鉴定,多用如下词语:“政治可靠,业务精湛,敢于碰硬”、“在查办XX案中发挥关键作用”、“有较强的侦查突破能力”。但也夹杂着一些微妙评语:“有时工作方法稍显简单,沟通技巧有待提高”、“需注意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的灵活性”。
而调到监察二室后的鉴定,则变成了:“能够完成本职工作”、“熟悉纪检监察业务”、“需加强理论学习和宏观思考能力”。几乎不再提及具体的办案成绩和“碰硬”精神。
秦明心又翻到奖惩情况栏。奖励栏记载了部队的三等功、多次嘉奖,以及工作后的几次“优秀公务员”、“办案能手”称号。违纪情况栏:空白。
他特别留意了社会关系申报表,楚峰填写的非常简单,直系亲属之外,几乎没有其他需要报告的社会关系。婚姻状况栏:未婚。
最后,秦明心翻到了几份由楚峰主导或参与起草的调研报告。报告的题目引起了秦明心的注意:《关于工程建设领域围标串标新动向及取证难点分析》、《“影子公司”在利益输送中的作用与查处路径探析》、《破解“能人腐败”案件中“政策壁垒”的思考》。秦明心快速浏览着核心观点和案例剖析部分,目光渐渐变得深邃。这些报告,数据扎实,分析透彻,引用的案例直指当前腐败的深水区,提出的对策也往往尖锐犀利,直指制度执行中的软肋和人为设置的障碍。例如,在一份报告中,楚峰写道:“……有些腐败行为,之所以能披上‘合法’外衣,甚至形成‘塌方式’腐败,往往并非制度本身存在巨大漏洞,而是在执行环节被人为‘掏空’和‘架空’。监督的失效,根本原因在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或监督者自身缺乏‘亮剑’的勇气和担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