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访了十几个村落、踏遍了镇上大半片山林后,沈清姿很快发现了青石镇藏在 “穷” 背后的优势。
这里的生态环境,好得让人心颤。
站在海拔八百多米的望云峰茶园,她伸手就能摸到带着晨露的茶叶。
叶片肥厚,透着深绿的光泽 —— 老茶农说,这些茶树大多长了二三十年,从没施过化肥,喝起来有股山泉水的清甜。
往山坳里走,还能看到村民晾晒的香菇,伞盖厚实,闻着满是菌香;秋天结的野生猕猴桃,虽然个头小,咬一口却酸甜多汁,是城里超市见不到的味道。
可劣势也像山雾一样,绕不开。
交通太不便了 —— 从镇上往深山里的村子送一趟货,得绕着盘山公路开两个多小时,遇上雨天路滑,车轮陷进泥里,还得下来推着走。
信息更闭塞,有老乡种了好木耳,不知道怎么卖,只能等着收购商上门,对方给多少就拿多少,连讨价还价的底气都没有。
更别说品牌和营销了 —— 茶叶都用塑料袋装着,连个像样的标签都没有;有人问起 “这是什么茶”,老乡们只能含糊说 “青石的茶”,说不出半点特色。
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看着老乡们满是期待又无奈的脸,沈清姿心里不是滋味。
她决定从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事情做起。
第一步,就是建镇级的农产品品质标准和溯源体系。
她翻出通讯录,找到以前在省直机关认识的省农科院专家。
打了好几个电话,软磨硬泡,终于说动对方来青石镇看看。
专家来的那天,她陪着走了三个茶园,手把手教老乡怎么测土壤肥力,怎么控制采茶时间:“上午九点前采的芽头,水分足,口感最好,不能等太阳晒热了再采。”
溯源体系是她一点点琢磨出来的。
给每个茶园编了号,每批茶叶都记着采摘时间、加工师傅;她还请人做了个简单的二维码,买家扫码就能看到茶叶的 “成长故事”—— 从哪片山采的,是谁炒的,让人买得放心。
第二步,是找销路。
她想起自己过去的人脉,却没提 “周太太” 的身份。
只在电话里说:“我是青石镇的沈清姿,我们这儿有原生态的好茶,想跟您聊聊合作。”
第一次跟省城最大的电商平台对接时,对方一口回绝:“你们这儿太远了,运费比茶叶还贵,不划算。”
她没放弃,第二天又打过去,跟对方算细账:“我们的茶叶不用打广告,光‘原生态’这一点就能吸引客户。您要是愿意合作,我们先少发点货试试,运费我们镇上承担一部分。”
挂了电话,她又赶紧整理茶叶的检测报告、茶园的照片,一条条发给对方,连着发了三天,终于让对方松了口:“先试两百斤吧。”
这个过程,比她想的难多了。
有老乡固守老办法,不愿意改。
红星村的张大爷就直摆手:“我种了一辈子茶,凭啥要按你说的来?以前这么种也能卖钱。”
沈清姿不生气,天天去张大爷家坐。
拿着计算器跟他算:“您现在一斤茶卖五十块,按新标准种,能卖到一百二。一年采一千斤,就能多赚七万,孩子的学费、家里的医药费,不就都松快了?”
她还找了村里最先愿意尝试的李婶,让李婶先按新标准种。
等李婶的茶叶卖了好价钱,拿着一沓钱跟大家说 “真能多赚钱”,老乡们才慢慢松了口。
合作商那边也不顺利。
有商超嫌包装太简单,说 “摆不上货架”;有电商觉得宣传不够,要她加钱做推广。
她一次次修改方案:包装改成牛皮纸的,印上茶园的照片;宣传文案她自己写,没写空话,就写茶农凌晨五点上山采茶的样子,写炒茶师傅守着铁锅炒了三十年 ——“这茶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山里的树,山里的人,慢慢种,慢慢炒,喝着放心。”
镇里的老干部也有意见。
党委会上,分管农业的王副镇长皱着眉说:“小沈啊,你这‘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太急了。咱们镇没干过这事儿,万一赔了,谁担责任?”
沈清姿早有准备,把半个月走访的笔记、专家的建议、电商平台的初步意向都摆出来。
她翻着笔记里记的茶农收入数据,语气坚定:“王镇长,我算过了,试点只需要五个茶园,就算卖得不好,损失也不大。但要是成了,能带动多少老乡增收啊?咱们不能因为怕赔,就错过机会。”
她的话,加上手里扎实的资料,慢慢让几个干部点了头。
日子一天天过,她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
第一批按新标准包装的 “青石云雾茶” 上线那天,沈清姿守在镇办公室的电脑前。
看着订单一点点涨 —— 上午十点上线,下午三点就卖完了两百斤。
没几天,电商平台又找过来:“再发五百斤,客户催着要呢!”
张大爷拿到货款时,手都在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