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货风波平息后,苏晚晴的便利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媒体报道带来的“网红效应”让客流量翻了数倍,特色产品常常上午就售罄。
然而,巨大的成功也引来了更大的觊觎。
一天下午,店里来了几位西装革履的不速之客。为首的是一名神情倨傲的中年男子,自称是“鑫源集团”的投资总监。
“苏小姐,我们集团很欣赏你的经营模式,”男子递上名片,语气却带着施舍般的优越感,“打算收购你的店,价格可以谈。”
苏晚晴礼貌拒绝:“谢谢赏识,但我不打算出售。”
男子不以为意:“别急着拒绝。我们不仅可以给出让你满意的价格,还会保留你的品牌和职位。想想看,背靠集团资源,你可以把店开遍全国。”
这时苏晚晴才明白对方的真正目的——他们看中的不是这家小店,而是她辛苦研发的产品配方和经营模式。
“抱歉,我真的没有出售的打算。”她坚定地重复。
男子的脸色沉了下来:“苏小姐,我建议你慎重考虑。独自经营风险很大,特别是...如果遇到什么意外的话。”
赤裸裸的威胁让苏晚晴心中一凛。通过情感地图,她能感受到对方身上的贪婪和恶意。
果然,从第二天开始,各种“意外”接踵而至。
先是税务部门再次上门,说是“接到举报”需要重新查账;然后是卫生部门突击检查,声称有顾客投诉食品问题;最过分的是,城管部门突然认定店外装饰“违规”,要求立即拆除。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有组织的刁难。尽管每次检查最终都证明合规,但频繁的干扰严重影响了正常经营。
“鑫源集团背景很深,”迟屿调查后告知,“与多个部门都有关系。他们这是想逼你就范。”
苏晚晴又气又无奈:“难道就没有王法了吗?”
迟屿眼神深邃:“有时候,商业世界的规则很复杂。但别担心,我有办法。”
他所谓的“办法”让苏晚晴大吃一惊。
第二天,一场名为“商业创新与公平竞争”的论坛在本市最高档的酒店举行。主办方竟然是迟氏集团,而特邀嘉宾中包括了多位政府官员和商业领袖。
更令人惊讶的是,苏晚晴也收到了邀请函,而且还是作为“创新企业代表”发言!
“这是一个平台,”迟屿解释,“让你在更多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价值。有时候,阳光就是最好的消毒剂。”
论坛当天,苏晚晴紧张万分。台下坐着的都是商业大鳄和政界要人,她的便利店与之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然而,当她开始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和经营理念时,全场渐渐安静下来。她谈到社区互助,谈到产品质量,谈到如何在保持初心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真正的商业成功不是压倒竞争对手,而是创造共同价值。”她最后说,“我的小店或许微不足道,但它证明了一点:诚信和品质永远是最强的竞争力。”
演讲结束后,掌声雷动。多位嘉宾主动与她交流,表示赞赏和支持。
最令人惊喜的是,市长在总结发言中特别提到:“刚才苏小姐的分享令人感动。我们鼓励创新,但更要保护这种正能量的商业模式不受恶意竞争干扰。”
这句话仿佛一道护身符。之后,各种“检查”和“举报”神奇地消失了。
然而,鑫源集团并未死心。一周后,他们使出了更狠毒的一招——模仿抄袭!
一夜之间,市场上出现了多个“类似”产品:包装相似、宣传语雷同,甚至店名都故意取得相近。更过分的是,他们以低价促销,明目张胆地抢夺客户。
“这是赤裸裸的侵权!”苏晚晴气愤不已。
但律师表示维权困难:“对方很狡猾,在法律边缘游走。而且诉讼耗时耗力,对小企业是巨大负担。”
就在苏晚晴为此苦恼时,迟屿再次出手。
他没有选择法律途径,而是发动了一场精彩的商业反击。
首先,他在自家集团的各大商场提供黄金摊位,邀请苏晚晴开设“店中店”,不仅免除租金,还提供宣传支持。
接着,他动用人脉,让苏晚晴的产品进入多家高端超市和酒店,定位为“精选特色商品”。
最厉害的是,他策划了一场“真伪鉴别”活动,邀请媒体和消费者对比正品和仿品的区别。通过专业检测和盲测体验,明显展示出正品的优越性。
“消费者会用脚投票。”迟屿自信地说,“短期价格战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品质才是王道。”
果然,尽管仿品价格低廉,但效果和口感差太多,很快就被市场淘汰。许多尝试过的消费者又回流到苏晚晴的店里,甚至更加忠诚。
“还是正品好!便宜没好货啊!”一位阿姨感慨地说。
鑫源集团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仿品滞销,还因为恶意竞争被商务部门约谈,声誉严重受损。
然而,就在苏晚晴以为风波平息时,一个更大的危机悄然降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