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事件的真相大白后,心田便利店经历了一段难得的平静期。苏晚晴利用这段时间全面升级了安全系统和透明化流程,生意甚至比事件前更加红火。然而,通过“危机预知”功能,她感受到一种新的不安正在酝酿——这次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源于内部。
这种预感在一个周一的早晨得到了验证。
苏晚晴刚到店里,就发现员工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看到她进来又迅速散开,眼神躲闪。通过情感地图,她能感受到店里弥漫着疑虑和不安的情绪。
“发生什么事了?”她问店长老李。
老李支支吾吾:“没什么...就是些闲话...”
就在这时,林小雨急匆匆地从二楼创意工作室跑下来,脸色苍白:“晚晴姐,你看这个!”
她递过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一个匿名爆料帖:《揭秘“心田”真相:数据造假与幕后交易》。帖子详细“揭露”了心田如何伪造检测报告、夸大产品效果,甚至暗示社区基金账目不清。
更致命的是,帖子里附带了看似真实的“内部文件”和“财务记录”,时间戳和签名一应俱全,极具迷惑性。
苏晚晴心中一沉:“这是伪造的!我们从来没有这些文件!”
林小雨点头:“我知道!但很多人相信了...你看评论区。”
评论区已经炸锅,许多人在愤怒声讨,甚至有人扬言要联合抵制。更糟糕的是,几个知名自媒体转发了这条帖子,影响力迅速扩大。
“我已经联系平台要求删帖,但需要时间。”迟屿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显然已经知道了情况,“更麻烦的是,这些谣言已经影响到社区基金了。”
果然,很快就有社区基金的捐赠者来电询问情况,有些甚至要求撤回捐赠。虽然苏晚晴一一解释,但疑虑的种子已经种下。
通过系统回溯,她发现这些谣言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长期铺垫。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个月前,当时一些细微的质疑声没有引起重视。
“对方很狡猾,”迟屿分析,“不是直接攻击,而是慢慢渗透,让怀疑在潜移默化中生根。”
最让苏晚晴心痛的是,这次质疑声中包括了一些老顾客和社区居民。虽然大多数人仍然支持她,但那少数人的动摇已经足够造成伤害。
“晚晴啊,我不是不相信你,”周奶奶委婉地说,“但基金的钱都是大家的血汗钱,还是清楚点好...”
情感地图上,代表信任的光点明显暗淡了许多。心田空间的能量再次波动,作物生长速度明显放缓。
“系统警告:信任能量下降至临界点!请尽快恢复社区信任!”
苏晚晴明白,这次危机比之前的更加棘手。因为信任一旦出现裂痕,修复起来需要更多时间和努力。
她立即采取行动:全面公开所有账目和记录,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核查,甚至开放办公室让感兴趣的人随时查阅原始文件。
“既然有人质疑,我们就用最透明的方式回应。”
然而,效果有限。许多人根本不愿意花时间查看证据,更愿意相信简单的谣言。甚至有人质疑这些“透明举措”也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越证明越可疑,”一个评论尖刻地说,“真金不怕火炼,需要这么拼命解释吗?”
这种“证明即心虚”的逻辑让苏晚晴感到无力。她意识到,在这场信任战争中,事实往往敌不过情绪。
更糟糕的是,新的“爆料”接连出现:先是所谓“前员工”讲述“造假内幕”,然后是“专家”分析产品“不可能的效果”,最后甚至有人质疑食物中毒事件是“自导自演的苦肉计”!
虽然每一项指控都被事实驳斥,但谣言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真相。心田的声誉持续下滑,销售额再次受到影响。
最让苏晚晴难过的是,团队士气受到严重打击。员工们在外被指指点点,有些人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我们真的在做对的事吗?”
一天晚上,苏晚晴发现年轻的店员小敏在仓库偷偷哭泣:“顾客今天说我们是骗子...我奶奶都打电话问是不是在骗人公司工作...”
苏晚晴心疼地抱住她:“对不起,让你们受委屈了。但我保证,真相一定会大白。”
然而,保证容易实现难。尽管他们收集了大量证据证明谣言虚假,但总有人选择不相信。甚至当警方介入,查出几个造谣账号是收钱办事时,还有人说是“心田在洗白”。
“信任就像一张纸,”迟屿叹息,“皱了就再也回不到原样。”
就在苏晚晴几乎要绝望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
那天下午,店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唐教授。他刚从国外学术交流回来,听说风波后特地前来。
“我相信你,”他坚定地说,“不是因为证据,而是因为我了解你的为人。”
他提出一个建议:“有时候,事实不如故事有力量。你需要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反驳别人的故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