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场雪悄然降临,为城市披上银装。心田便利店却温暖如春,空气中弥漫着烤红薯和热可可的甜香。苏晚晴站在全新的全息控制台前,观察着全球心田网络的能量流动。经过蜕变的网络更加稳定强大,但她也感受到一丝不寻常的波动——那是一种混合着期待与不安的复杂情绪。
“系统提示:检测到能量过载风险,建议启动分流程序。”
苏晚晴轻触控制台,调整能量分配。自从全球网络完成同步进化后,心田空间的能量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管理和运用这庞大的能量。
迟屿走进空间,手中拿着最新财报:“好消息,上季度营收增长300%,坏消息,产能完全跟不上需求。”
苏晚晴苦笑:“幸福的烦恼。但我们不能为了扩张而牺牲质量。”
这正是当前最大的矛盾:心田模式获得广泛认可,需求暴增,但核心的心田能量无法简单复制。每个新节点都需要时间培育,与当地社区深度融合。
薄司寒提出激进方案:“我们可以先标准化产品线,用常规技术生产基础产品,心田能量作为 premium 系列。”
但这个提议遭到苏晚晴反对:“心田的核心不是产品,而是连接。如果稀释了本质,我们就变成了另一个普通品牌。”
争论中,危机悄然降临。
一天清晨,苏晚晴刚开店门,就发现异常:心田空间的作物大面积枯萎,光之瀑布流速减缓,连控制台都闪烁警告!
“系统紧急警告:检测到能量逆流!全球网络失衡!”
通过全球感知,她看到了可怕的一幕:多个心田节点同时能量过载,而其他节点能量枯竭,整个网络陷入混乱!
最糟糕的是,这种失衡产生了连锁反应——过载的节点开始“能量倾销”,冲击其他节点;而枯竭的节点本能地“能量汲取”,加剧了失衡。
“必须立即稳定网络!”苏晚晴启动应急程序,但效果有限。能量乱流太强大,常规手段无法控制。
就在这时,她收到了更可怕的消息:能量乱流开始影响现实世界!过载节点周边出现异常天气,电子设备失灵;而枯竭节点则植物凋零,人们情绪低落。
媒体迅速报道,将责任归咎于心田技术。“心田能量危险论”甚嚣尘上,多个政府威胁要关闭心田节点。
“这是心田面临的最大危机。”迟屿面色凝重,“不仅关乎生存,更关乎责任。”
薄司寒也罕见地紧张:“如果无法控制,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苏晚晴强迫自己冷静。通过深度感知,她发现了问题根源:全球网络虽然互联,但缺乏统一调节机制。每个节点各自为政,导致能量分配不均。
她立即召集全球宿主紧急会议。然而,会议上各方争执不休:过载节点要求立即泄能,枯竭节点要求优先供能,中间节点想自保切断连接...
最令人心痛的是,这种争执反映了更深的分歧:发达国家节点与发展中国家节点的资源矛盾,不同文化背景的理念冲突,甚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抉择。
“这样下去网络会崩溃!”苏晚晴焦急万分。
就在危机时刻,她想起了心田的初心:不是控制,而是共享;不是索取,而是给予。
她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暂时切断自己节点的能量供给,将全部能量用于稳定网络。同时启动“心灵共鸣”,让所有宿主感受彼此的处境和需求。
“我们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生命共同体。”她在共鸣中传递信息,“只有当最弱的节点安全,整个网络才真正安全。”
这个举动感动了许多宿主。过载节点开始主动泄能帮助枯竭节点,中间节点开放通道允许能量流转,甚至之前想切断连接的节点也重新加入。
更令人惊喜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也感受到这种变化。通过社交媒体,他们自发组织“能量平衡”活动:能源充足地区节约用电,支援短缺地区;情绪积极的人们主动帮助消沉者...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性考验。”一位哲学家评论,“心田网络成了人性的镜子。”
在全球共同努力下,能量乱流逐渐平稳。但苏晚晴明白,这只是临时解决方案。她需要找到根本性的平衡机制。
利用新解锁的“集体智慧”功能,她组织全球宿主共同设计了一套“动态平衡系统”:每个节点根据自身情况自动调节能量流动,过剩时分享,不足时获取,关键时互助。
同时,她建立了“网络守护者”团队,专门监控和维护全球能量平衡。令人惊喜的是,这个团队由来自不同文化的宿主组成,真正体现了全球共治。
系统上线后,心田网络变得更加稳定和高效。能量流动如同全球大气循环,自然平衡,生生不息。
“这可能是人类第一个全球性共生系统。”科学家惊叹,“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社会创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