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藤的成功培育让苏晚晴和迟屿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深度共鸣”能力的掌控远比他们想象中复杂。周一清晨,当两人尝试在晨会上使用这种新能力时,意外的混乱发生了。
“我只是想感知你的想法,但突然所有员工的思绪都涌进来了。”苏晚晴揉着太阳穴,面色苍白。刚才那一瞬间,她不仅感知到了迟屿的想法,还捕捉到了陈明对数据的焦虑、林小满对植物的担忧、甚至周阿姨对早餐质量的评价。
迟屿的情况同样糟糕:“我本想共享我对财务规划的想法,却感受到了所有人的情绪波动——赵明的兴奋、秦女士的平静,还有你的...困惑。”
系统立即发出警告:“深度共鸣能力失控。启动安全模式,强制进行能力协调训练。”
控制台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任务提示:
“协调训练任务:双人冥想
要求:在干扰环境下维持深度共鸣稳定状态
时长:至少30分钟
地点:心田公共区域
特殊条件:全程保持肢体接触”
这个任务的公开性让苏晚晴感到尴尬:“在公共区域?还要保持肢体接触?”
迟屿却觉得合理:“如果我们的连接连这点干扰都承受不了,说明还不足以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于是,当天下午,在顾客来往的公共区域,两人开始了第一次协调训练。他们选择了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盘腿对坐,双手相握,闭上眼睛尝试进入深度共鸣状态。
起初的几分钟异常艰难。每一个经过的顾客、每一次开门的风铃声、甚至远处赵明与顾客的交谈声,都成为干扰的源头。苏晚晴的精神不断被拉扯到各种思绪中,迟屿则难以在众多情绪波动中锁定她的频率。
“集中注意力,”迟屿通过刚刚建立的微弱连接传递信息,“想象我们的思维是两条河流,正在汇入同一片海洋。”
这个比喻帮助苏晚晴找到了焦点。她逐渐学会在杂乱的背景噪音中识别出迟屿独特的精神频率,如同在喧嚣的派对上辨认出熟悉的声音。
第十五分钟,突破终于到来。他们的思维不再互相干扰,而是开始和谐共振。苏晚晴的逻辑思维与迟屿的直觉感知互补,形成了一种更加完整的认知方式。在这种状态下,他们能同时处理多重信息而不感到超负荷。
“好奇妙,”苏晚晴通过连接分享感受,“就像我们共享了一个更强大的处理器。”
迟屿回应:“而且内存也加倍了。”
这种默契的玩笑让他们都感到愉悦,连接因此更加稳固。
训练结束时,系统提示:“协调训练完成度78%。建议增加日常练习。”
首次训练的部分成功给了他们信心。随后的几天,他们利用各种机会练习深度共鸣——在团队会议中共享观点,在顾客服务中协调反应,甚至在简单的散步中感受彼此的存在。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周五降临。一位重要的国际客户来访,希望了解心田技术的核心原理。这位客户以挑剔和难以取悦着称,之前的几次接触都不太愉快。
“系统提示:建议使用深度共鸣应对挑战。任务:协同完成客户演示。”
这一次,苏晚晴和迟屿没有犹豫。在客户到达前,他们进行了短暂的共鸣协调,确保思维和情感的同步。
演示过程中,效果显着。苏晚晴讲解技术原理时,迟屿能预判她的需求,适时提供数据支持;迟屿回答商业问题时,苏晚晴能感知他的思路,补充人文视角。两人的配合天衣无缝,如同一个思维在两个身体中运作。
客户从一开始的怀疑逐渐转为感兴趣,最后完全被征服:“我从未见过如此默契的搭档。你们不仅展示了技术,更展示了技术的最高应用——人类的深度连接。”
送走客户后,团队欢呼雀跃。赵明兴奋地说:“太精彩了!你们就像共享大脑的连体婴!”
这个比喻让苏晚晴和迟屿相视一笑。确实,在深度共鸣的状态下,他们体验到了一种超越个体的集体智慧。
然而,能力的提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深度共鸣的频繁使用,两人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有时苏晚晴会不自觉地使用迟屿的习惯用语,而迟屿则开始展现苏晚晴的直觉思维。
“我们需要保留各自的独特性,”一天晚上,苏晚晴担忧地说,“深度共鸣不应该是同化,而应该是和谐。”
迟屿完全同意:“就像交响乐中不同的乐器,合奏时创造和谐,但保持各自的音色。”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共鸣中的独立”,学习在深度连接的同时尊重彼此的差异。这个过程比简单的融合更加困难,但也更加珍贵。
周末,系统发布了新一轮训练任务:
“进阶任务:差异协调
要求:在深度共鸣状态下,分别处理不同类型的任务
时长:60分钟
任务内容:苏晚晴设计新产品概念,迟屿优化财务模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